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44472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研究进展【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关于 As 的病因较一致的看法是,由损伤、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三者相结合作用的结果。西医对 As 的治疗手段虽有了长足发展,但一些副作用和复发率及致死率仍居高不下。中医对 As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发挥中医药复方全面调节机体机能和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的优势,通过调血脂、抗氧化、保护 EC 功能、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抗血栓及抗 SMC 增殖等,全面干预 As 的发生、发展,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近年来祖国医学治疗 As 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就此做一综述。1

2、 中医对的 As 总体认识As 的临床表现, 可涉及祖国医学“眩晕” 、 “头痛” 、 “健忘” 、 “痴呆” 、 “中风” 、 “胸痹” 、 “真心痛” 、 “厥心痛” 、 “痰饮” 、 “水肿”等病症。其病理机制中,痰、瘀、毒是实体要素,而这些要素的产生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传统中医根据辩证经验认为 As 的产生与脾、肾、肝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祖国医学在重视 As 从痰、瘀、2毒论治的同时,更注重把 As 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 As 的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辨证论治。2 中医在 As 的辨证论治上的研究进展2.1

3、补肾祛瘀化痰法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贮存、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中年以后肾元亏虚,精气渐衰。若肾阳虚,则水不生土,衍生痰浊;肾阴虚,更可火化热生,炼液为痰,痰浊壅塞脉道,血滞成瘀。痰瘀互结,着于血脉,交结凝聚,即形成粥样斑块。针对于此,应从治肾入手,以调节阴阳平衡,稳定机体内环境;同时还需通过消痰化瘀,祛除病理产物,阻止或逆转其实质性病理改变。研究表明补肾祛瘀化痰法具有调脂、抗氧化、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综合的抗 As 的作用1。益寿调脂片是名中医朱秉匡经验方,经临床和实验观察发现,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及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和家兔血脂,提高 As 家

4、兔 SOD 活性和 NO 水平,降低 MDA 水平,减少主动脉斑块,作用优于舒降之2。研究证实,补肾护脉方能降低实验性 As 家兔的血脂, 降低主动脉内膜中斑块总面积、斑块最大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值,抑制肝细胞脂变程度和减轻心肌内小 As 的严重度;临床研究证实,补肾护脉胶囊3改善 As 患者自觉症状有效率为 70%, 降低 TG 最为显著, 提高HDL3。温肾回阳方四逆汤可明显缩小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降低血清 TC、TG、LDLC 、apoB 及 ET 和 MDA 浓度,提高血清NO 水平、apoA 含量与血浆 SOD 活性,从而起到抗 As 作用4 。2.2 健脾消痰化瘀法As 多见

5、于中老年人,这些人群脾的“内运化”功能减弱,散精不利,阴阳失衡,对原系水谷精微之血脂,易化生为痰浊,正如证治汇补所言:“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为痰生” ,痰流滞于血脉,则形成痰瘀交结证。故论治 As 要从健脾消痰、活血化瘀入手。研究证实健脾消痰化瘀方(人参 、茯苓 、酒大黄 、山楂 、水蛭)可降低血清 TC、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 ,减少血清LPO 含量,增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以达到降脂、保护动脉内膜免遭自由基损伤、抑制 As 斑块的作用5。赵学军等6证实理脾化痰方能阻抑早期 As 的形成, 观察组主动脉内膜相对厚度小于模型组,VSMCski267 的表达率和凋

6、亡的 VSMCs 阳性率均低于模型组。2.3 疏肝理气泻浊法肝主疏泄,气血津液的运行、脾精的运化等均依赖于肝气的畅达。4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津血输布代谢失常。可化生痰浊、瘀血。As 是痰瘀同病,其病理过程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基于此,论治As,在强调痰瘀同治的同时,要重视疏肝调肝药物的配伍应用。疏肝调血方对实验性 As 病变模型具有调整血脂蛋白,减少动脉壁厚度及 As 面积;调节血清钙离子及环核苷酸的比值;显著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 LPO 含量。明显提高 SOD 的活性等作用,从而使 As病变减轻或趋向静止79。另有学者认为,痰瘀阻滞、肝气虚衰是 As 的主要病机之一,有逐瘀化痰通络、暖元温

7、肝作用的血脉舒,可有效地降低 TC、LDLC 及载脂蛋白 B 提高血 SOD 含量,降低LPO,调整血栓素与前列环素的平衡,减少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面积、内膜厚度及组织学的异常改变10。王学岭等11应用调肝导浊汤观察体外培养肝细胞膜 LDL 受体 mRNA 水平,发现肝细胞膜LDL 受体水平增加不仅超过未用药的高脂血清培养组, 而且高于正常组, 中药的作用强于高脂负荷引起的负反馈调节。提示调肝导浊中药可能直接作用于肝细胞 LDL 受体基因,或影响基因表达某个环节而使转录增加,通过诱导肝细胞 LDL 受体基因表达而降血脂,从而发挥抗As 作用。2008 年 2 月张卫娜等: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辩证论治

8、研究进展第1 期 2008 年 2 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 1 期 2.4 祛痰化浊法5导致 As 的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而高脂血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痰瘀之范畴。渊源于黄帝内经的膏脂学说是中医认识本病的重要理论依据 。 灵枢卫气失常论曰:“人有脂有膏,有肉” ,而若脂膏过多则有形体变化,此内经称为“膏人” 、 “脂人” ,少则“体无膏泽” 。膏脂与津液同源,是津液之稠浊者,并能化入血中。若摄入过多,利用、排泄失常,均可使血液变稠而为痰浊。结合微观研究分析,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 As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有报道提示:痰证病人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

9、体内氧化修饰的 LDL 明显升高12。另有报道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痰浊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TG),以及 LDL 等含量均明显高于非痰浊型患者和正常人(P0.01)而且 As 性指数与痰浊型呈显著正相关13。近数十年来临床广泛应用复方陈皮苷、泽泻降脂片、白金降脂丸治疗高脂血症、冠心病,以治痰的手段达到降脂祛浊的目的。药理研究亦表明,化痰方药在降低 TC、LDL 和对抗脂斑形成方面具有显著作用14;涤痰汤具有促进脂质排泄的作用15。2.5 活血化瘀法As 的发生发展,以动脉壁内皮细胞 (EC)损伤为始动因素,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和平滑肌细胞(SMC)增殖为

10、主要环节,脂质浸入,动脉壁弹性纤维破坏,引起动脉管腔狭窄为病理结6局。这些病理改变属于中医学“瘀血”的范畴。有研究表明,以血瘀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均有器质性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显著冠状动脉狭窄的比例高达 94%16。有人对 73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73例冠心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17。近年的研究也证实,活血化瘀方药防治As,有调脂、抑制 SMC 增殖、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调节前列腺素 I/血栓素 A 平衡、保护 EC、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及消退粥样斑块等作用18 。2.6 清热解毒法毒邪作为

11、一种致病因素,有外来之毒、内生之毒之分。内生之毒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多由诸邪蓄积,交结凝滞而成。现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内毒与络脉病患密切相关,并认为毒邪瘀阻络脉正是此类病患病位深,病情重,病势缠绵难愈的机缘所在19。As 作为络脉病患与毒邪密切关联。研究表明,感染、炎症与 As 和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潜在性的感染诱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黏附因子的表达,可能是刺激 As 炎症反应的始动因子之一20 。感染、炎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毒邪的病理变化,也可以说此印证了毒邪与 As 的相关性。毒邪的现代医学观认为:各种致病微生物可认为是中医外毒的一部分。现代医学的毒性7氧自由基

12、、兴奋性神经毒、酸中毒、微生物毒、钙离子超载、凝血及纤溶产物、微小血栓、血脂、突变细胞、自身衰老及死亡细胞、致癌因子、炎性介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过度释放等 ,均可看成是中医的毒邪,这些疾病过程中形成的“内生毒邪” ,直接影响着疾病的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有研究认为 As 属热毒内盛,痰瘀阻络,而选用复方莶草合剂以清热解毒、利湿通络,通过降脂,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抗炎、抑制免疫损伤等,而起到对抗 As 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1。2.7 活血解毒化痰法痰浊、瘀血、毒邪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密切关系。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身皆能化毒为害,形成痰毒、瘀毒,且津血同源,痰瘀相关 ,毒

13、、痰 、瘀三者相互促生 ,形成恶性循环 ,以毒为引发关键,以痰、瘀为有形之病灶,从而形成痰瘀毒互结的局面21。正与现代医学因炎症而致 As 灶相合,中医对 As 的形成,概言之,正是“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对于 As 与痰瘀之间的关系, 1994 年被提出痰瘀同病这一学术观点后,现在越来越为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As 痰瘀互结证,其病理表现为高凝状态、氧自由基的损伤、高脂血症、微循环障碍及微量元素变化异常等,这些病理变化缠绵难愈就会蕴久成毒,形成痰瘀毒互结的状态。临床上依据此理论基础用滋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的方药组成解毒软脉方治疗 As,可显著8降低血液黏滞性,

14、调节血脂水平,减小 As 面积22。3 展望目前,As 斑块中的不稳定斑块及其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已引起医学界广大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稳定斑块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临床治疗缺乏针对性、专一性。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靶点干预的优势,从中医辩证论治 As 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斑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中医药对 As 病人的临床研究仍存在样本例数过少,缺乏严格随机对照,可重复性差等不足,多数临床研究缺乏与之密切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进一步研究应按照临床药理实验管理规范和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便科学证明其防治 As 的疗效。同时应加强基础研

15、究,从分子水平探讨中医药干预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为从中医辩证论治 As 确定新的治疗靶向提供理论与试验依据, 从而进一步有效防治 As。【参考文献】1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第 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992 薛源.益寿调脂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8):42443 郑源庞,周振鹤,龚康敏,等. 补肾护脉方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各项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5):27294 黄河清,吴伟康,程超. 四逆汤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机制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8(4):3023045 刘彦珠,刘维琴,秦

16、腊梅,等健脾消痰化瘀法对高脂血症患者脂质过氧化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506 赵学军,李任先,刘国普,等. 理脾化痰方对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8(2):1441487 范英昌,朱钧,陆一竹,等疏肝活血方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17(1):3738108 范英昌,陆一竹,胡利明,等疏肝活血方药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清钙离子及环核苷酸浓度的影响J中草药,1997,28(2):91939 范英昌,朱钧,陆融,等疏肝活血方对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脂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6,4(1):515310 吴敏,周仲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