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8888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概述作者:周阿高 洪 声 蒉 纲 毛旭明 顾伟威 董佳容 【摘要 】 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和胃癌)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通过查阅近 30 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的文献报道,发现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从舌象、病机及治则方面对其基础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回顾,综述了近代各位医家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延长生存期、控制并发症、减轻毒副作用和癌前病变的防治四方面,旨在对消化道肿瘤的中医基础理论及治疗进展有进一步认识,为临床医生诊治消化道肿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消

2、化道肿瘤 食管癌 胃癌 中医药治疗 综述消化道肿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有关中医药防治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查阅了30 年来有关消化道肿瘤文献报道共 800 余篇,经整理回顾如下。2基础理论研究(一 )舌象研究食管癌 食管癌病人舌象的变化与病情密切相关。李佩文等1通过对 500 例食管癌患者观察发现:不同病期患者,其舌质表现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1) 。早期癌以淡红舌为主,紫舌仅占 28.4%。病至中期和晚期,淡红舌比例递减,而紫舌比例递增,晚期癌肿紫舌占 45.5%,与此同时,淡白舌比

3、例亦随着疾病发展而依次递增。食管癌组黄厚腻苔及白厚腻苔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薄白苔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孙善琳等2观察了 128 例食管癌患者的舌象,发现早期多为薄白腻苔,中期或中晚期可见龟裂舌,舌质青紫色或红绛舌多见,晚期则青紫舌,瘀点、瘀斑更加明显。在放射治疗后,对舌质的影响较大,如红舌程度加深或转为绛舌,提示放疗反应较重;对放疗无效者,舌紫程度加深,反之舌紫程度减轻。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转薄或由无苔转薄白苔,示病有转机,反之为逆。舌紫的加深程度可反映肿瘤的恶化程度;红舌的加深常提示有放疗副作用。李天海3对 30 例食管癌患者的舌尖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发现食管癌患者菌状乳头微血管中

4、血色暗红,血流缓慢,襻顶瘀血,表明有血瘀现象,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 。3胃癌 胃癌病人的舌质变化与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周阿高等4对 107 例胃肿瘤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发现胃癌病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者占 58.9(63/107) ,而且胃癌病人的紫舌阳性率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 ,而是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IV 期胃癌患者的紫舌阳性率高达 60,II、III 期也超过 50;胃癌病人的舌象变化与高凝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63 例舌质紫暗者 4 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 III、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纤溶总活力、因子 VIII 相关抗原)与正常人比较,均有非

5、常显著的差异(P 0.001) 。而 44 例非舌质紫暗者 3 项血凝指标有显著差异(P 0.001) ,舌质紫暗者与非舌质紫暗者比较,2 项血凝指标(抗凝血酶 III、纤溶总活力)也有显著差异( P0.05) 。上述结果说明胃癌病人的紫暗舌和高凝状态是疾病所致,是肿瘤血瘀病机的依据,也是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肿瘤的依据之一;舌质与血凝指标密切相关,都可以作为胃肿瘤诊断血瘀证的重要手段。范德荣等5对 168 例胃癌患者的舌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紫舌(包括红紫、淡青紫、青紫)阳性率达 70.8%(119/168 ) ,而健康人的紫舌阳性率仅占 12.5%(25/200),二组差异非常显著(

6、P 0.001) 。健康人组淡红舌占 70(140/200) ,胃癌组仅占5.4%(9/168),P0.001。健康人组瘀点瘀斑的阳性率为3.5%(7/200),而胃癌组为 29.2%(49/168) ,P0.001。晚期胃4癌淡白舌者,瘀斑和瘀点多且面积大。健康人组薄苔占76.5%(153/200) ,胃癌组仅占 26.2%(44/168);胃癌组剥苔占8.9%(15/168),健康人组占 1(2/200) ,P0.001;健康人组黄苔占 14.5%(39/200),胃癌组占 39.3%(66/168),P0.001;胃癌组有灰黑苔和光剥苔者占 7.7%(13/168),健康人组则无,P 0

7、.001;健康人组裂纹舌占 1.5%(21/200),胃癌组裂纹舌占20.8%(35/168),P0.001。以上说明舌象的变化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 40 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癌前病变者,若见紫舌、剥苔以及舌边或舌下有瘀斑或瘀点等血瘀征象者,在排除其他疾患后,应高度怀疑有胃癌的可能性。王莉等6观察了 106 例胃癌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发现 100例正常人舌上皮细胞分布多数比较均匀,背景清晰,白细胞数较少;胃癌患者以厚苔最多(厚白、厚黄苔)占 59%,厚苔角化细胞明显增多,可能与丝状乳头过度增殖有关,剥苔的形成主要由于丝状乳头萎缩,所以舌上皮细胞数减少,有较多中

8、层细胞,可见舌上皮细胞变化与舌苔变化相一致。12 例手术后病情明显好转的患者,随着舌象的好转,舌上皮细胞也趋于正常,角化程度降低,小角化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个别舌象虽无明显变化,但舌上皮细胞明显好转,说明胃癌患者舌上皮细胞变化与病情变化有一定关系,且比观察舌象更敏感。5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诸兆虎等7观察了 100 例胃癌和 200 例癌前病变,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舌质多无变化或见紫暗,苔多白腻,部分出现裂纹舌,舌象并无特异性;中晚期胃癌患者舌质青紫或淡白,多见花剥苔或厚腻苔及裂纹舌,随着病情的进展裂纹加深,瘀舌明显,而癌前病变的舌象变化介于胃癌组与浅表性胃炎组之间,无特异性。姚保

9、泰等8观察了 14 只胃癌前病变大鼠舌象,发现空白组 15 只大鼠以苔薄白、质淡紫为主,造模组以少苔或无苔、质紫暗或有瘀斑为主,P0.001;造模组舌乳头毛细血管个数及瘀血情况明显大于空白组,P0.001;空白对照组大鼠舌乳头内毛细血管多为 23 个,造模组多为 45 个且有瘀血,P0.001,说明胃粘膜癌前病变大鼠的舌象也提示血瘀证。(二) 病机研究刘嘉湘9认为正气虚损不仅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且也是肿瘤发展和变化的关键,他倡导在治疗各类肿瘤过程中以扶正为主,审证求因,而非简单地加用党参、黄芪、当归等滋补之品。邱佳信10认为胃癌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治疗以健脾为主,配合清热解毒、软坚化痰的

10、中药。周阿高等11提出正虚血瘀是中晚期胃癌的基本病机,因此,扶正活血是治疗的重要方法。魏品康12认为痰浊是胃癌生成的物质基础,治疗注重消痰散结、解毒6祛瘀,沿用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和药理研究,临证推崇以毒攻毒之剂。余桂清13认为脾肾两虚是胃肠道肿瘤的基本特征,倡导健脾益肾法治疗胃肠道肿瘤。王绪鳌14认为湿热、热毒是大肠癌的主要特征,主张运用清热解毒、以毒攻毒的方法治疗大肠癌。(三) 治则研究扶正培本法 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改善骨髓造血功能,调整机体内分泌代谢和物质代谢,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有些方药同时具有抑瘤、控制癌细胞浸润转移作用。赵爱光等15研究四君子汤在体内诱导移植性人胃癌细胞凋

11、亡作用,发现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 ,提示:四君子汤在裸鼠体内有一定抑瘤作用,可能与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有关。刘静16将 62 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益气组) 32 例和对照组(非健脾组 ) 30 例, 观察治疗后的生存率和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共 6 个月。治疗组治疗后 1 年、3 年、5 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值显著增高(P0.05 )。因此认为健脾中药可以提高胃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其机理可能是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刘升翔17以扶正法为主(黄芪、党参、白术、生米仁、甘草、石见7穿、白

12、花舌蛇草、冬凌草等)结合化疗治疗 60 例食道、贲门癌病人,与 33 例单纯化疗病人比较,平均生存期治疗组为 46.4 个月,对照组为 28.2 个月。清热解毒法 能直接或间接地抑制癌细胞,它不等同于西医的抗菌退热功效,除祛邪解毒消炎外,部分药物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对化疗有增效的作用18 。汤铭新 19用中药复方天仙胶囊治疗 48 例食管癌、胃癌患者,结果表明好转率为 2.1%,瘤体稳定率为 83.3%,并减轻癌痛,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动物实验也证实了复方天仙胶囊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李宝元等20探讨了以清热解毒为主的中药白龙片(白英、龙葵、当归等)与 HMBA 对人

13、胃癌不同周期细胞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表明中药白龙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节作用基本与诱导分化剂 HMBA 相似,且中药白龙片的作用优于 HMBA,从分子水平探讨了中药复方抗癌药物的特性。活血化瘀法 主要能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有一定的消炎和免疫作用。陈健民21对 440 例癌症患者作了血液流变性观察,其中胃癌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率 82.7%,贲门癌异常率 95.5%,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血液高粘状态,并观察活血化瘀系列方剂芎龙汤(川芎、地龙、葛根、三棱等)治疗 226 例癌症,结果表明该方能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其有效率为 56.2 %。周8阿高22对 140

14、例胃癌患者作了手术前后的血瘀证研究,发现胃癌患者有较高的紫舌阳性率和处于明显的高凝状态,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胃癌与中医血瘀密切相关,并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周阿高23运用小金丹加减为主(马钱子、当归、制乳香、制没药、地龙等)治疗晚期胃癌术后 44 例,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 1 年、 2 年生存率。消痰散结法 除积消瘤,化痰软坚,能抑制肿块的生长和转移,抑制癌细胞中粘附分子的表达,配合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王建平等24观察消痰散结方(半夏、南星、茯苓、枳实、陈皮、炙甘草等)对裸鼠胃癌细胞组织中胃癌细胞粘附分子 Ecad 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对胃癌细胞的抑制可能和影响粘附分子的表

15、达有关。陈亚琳等25进一步探讨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 P2 1ras 及P185 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中药组与化疗组(5 Fu 腹腔注射)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治疗研究(一 )延长生存期张长武等26运用华蟾素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 35 例,对照组 32 例,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 2 例,部分9缓解 22 例,稳定 8 例,恶化 3 例,总有效率 68.6%(P 0.05) 。周阿高等27运用扶正活血抗癌方(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生地、沙参等)治疗中晚期胃癌术后 35 例,对照组(服用陈皮、川朴、砂仁、谷麦芽等)34 例,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 T 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明显好转,且生存

16、期延长,提高了 3 年生存率。蔡明明28生半夏、炙天龙、急性子、石打穿、降香、参三七制成的食道合剂治疗晚期食管、贲门癌 32 例,以期达到逐痰散结、活血通窍的目的,结果表明好转 10 例,稳定 12 例,无效 10 例,有效率达 69%。(二 )控制并发症癌性疼痛 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中,50%以上会出现中等程度甚至重度疼痛。中医药控制癌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给药途径多样化,止痛作用持久,祛邪不伤正,无成瘾性的特点。刘如瀚等29报道用手拈散(玄胡、没药、香附、五灵脂)加味灌肠治疗胃癌疼痛30 例,对照组 15 例,结果显示:二组显效率分别为33.3%、20%(P 0.05 ) ,总有效率分别为 90%、60%(P0.05) 。癌性消化道梗阻 李玉兰等30自拟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白芍、苡仁、甘草、制半夏、半枝莲等)治疗晚期食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