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

上传人:游客 文档编号:123850029 上传时间:2020-03-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2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园林毕业论文改现代住宅小 区规划设计(定稿) 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毕业论文摘要现代小区的设计最终是为了给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够更好的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交需求。 因此,满足与适应人的各种需求是现代住宅小区设计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现代小区规划建设生态化目录前言1 一、生态化小区1 二、景观设计文化氛围的营造4 三、对现代小区规划建设的几点思考7 四、展望10参考文献12前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一曲“游子思归图”,无处不体现着秋的美景,同样也能让我们联想到如果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美景中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嘛?这也正体

2、现着现代的小区建设不仅需要考虑舒适更需考虑的是环境。 小区其实就是一个“家”的外在体现,为此一个好的小区建设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心情。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加速向城市集中。 如今我国已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但是,由于城市化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病如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倍受混凝土森林般的城市的困扰,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家园化的良好的居住环境。 既要有优美舒适的小区环境,又要有文明健康的和谐生活。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空间、居住环境品质需求不断提高,回归自然和寻求良好邻里关系的愿望也日益强烈,人们不仅需要一个可以遮风挡雨有领域感和归属感

3、的“家”,还要求居住区域环境有“园”的感觉,即在家居范围内可以放松心情,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回归自然。 大到价值观念、信仰、理念,小到心态、性情、举止,人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无处不受到周围环境特别是住区环境的影响。 同时,人又是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就是住区的社会性回归的深层次原因。 因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以人为本”概念的社会渗透,以人文关怀与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景观房产的市场前景也日益广阔。 家园化生态小区带动着文明的发展,文明景观的营造同样渗透着生态化发展。 一、家园化生态小区在近几年在房地产市场浪潮的推动下,“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 但是,究竟什么是生态小区,认识上

4、却不尽相同。 一些人似乎认为生态住宅区就等于住宅+绿化,并辅以一定的智能信息设施,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或运用景观生态文化的理念,从而导致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开发中千篇一律的注重户外装饰和绿化,硬质的规划与理性的现实主义设计模式脱离了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生态出发点,因而没有使居住区内的人居环境达到最优化。 但对于生态小区,首先应具有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小区内的规划建设应有效的利用其自然资源,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小区景观生态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建筑和人与自然三者的协调平衡与和谐统一,从而使住户在优雅融洽的住宅消费氛围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1、“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潮的回归。 住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商品属性

5、中具有“人格化”的内涵和“亲和力”概念。 从我国古代开始,人们就自己建设家园,希望在日常的起居中获得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国住宅的古典园林与后花园就是较为成熟的景观住宅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人们起居生活远离大自然,出于对自然景观的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人们要求寻求一切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在经历了极度的现代化的洗礼之后,住宅建筑本身要求重新回归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因此,景观生态房产的产生是一种住宅建设发展的趋势与自身更替的要求,也是从科学意义上对传统风水学“天人合一”思想的延展。 2.小区人居生态环境优劣的衡量。 众所周知,小区人居环境是由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的、复杂的

6、、动态的环境系统,一般可分为硬环境与软环境两部分。 硬环境包括建筑物、植物及各种流动着的物质,软环境则指小区的文化氛围、居民的生活习俗及精神文明风貌等。 在城市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追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内部的居室空间和配套的现代化设施,而逐渐进入到了一个的现代化设施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就是要求自己生活所在的城市和居住的居民区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起码要选择一个周边环境良好的地方,具有美丽的景观,优雅的环境,成为风景如画的花园城市和花园住宅区。 这是城市居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反映,也是精神文明进步的表现。 因此,我们评价一个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优劣,也不再仅局限于几个硬指标如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商业环

7、境、交通状况等,而要综合小区内的空间规划和环境氛围等来衡量。 而且应从它的建筑规划环境、空域景观设计环境和生态文化氛围这几方面来考虑。 建筑实体占了小区人工实体的绝大部分。 因此,建筑房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区的形象。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主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材料、现代大众美学等,实现空间的全新组合与排列。 居住区生态建筑的组成,可以视具体的规划设计而区分为建筑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一般包括了占住区主要建筑比例的生态住宅和外环境中的一些园林建筑及小品。 生态建筑设计内含着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 生态建筑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建筑选址、建筑造型、建筑材料等。 对能源的

8、节约和高效,对生态环境的理想营造,始终是生态建筑设计考虑的关键环节。 健康舒适是生态建筑的主题。 生态住宅以可持续发展为指,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即在导思想,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住宅里要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含量,使室内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达到一定标准的热舒适、光舒适和声舒适;外环境里,要营建必要的土壤绿色环境、水环境,有适宜的能遮阳的大树,甚至有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有花香鸟语等怡然自得的天成之趣。 在建筑技术日臻完美的今天,住宅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开发住宅无尽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关注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交

9、需求,为现代人的生活构筑温馨的情感空间,更多地关注小区的文化氛围。 而小区文化环境的营造则需要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对小区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运用,从中体现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渗透。 3.景观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 生态住宅小区建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以建立科学的人工化环境措施去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为人类创造一个安全、清洁、美丽、舒适的居住环境。 目前,大多数房产公司主要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利用新技术开发建造生态小区。 住宅的类型多年来基本上延续千篇一律的组团模式,很多建筑和绿化景观出现僵化模仿和

10、炒作的迹象。 在以往的项目中,人们常常无奈地看到毫无遮掩的平板的草坪,一年三季废置无用的水景,与社区环境或所处区域完全不搭调的共用建筑、广场和雕塑,缺乏人居系统的和谐性和文化感。 而且目前开发的热点也集中于小区的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人的精神需求、生态文化的融进与糅合并没有充分体现在生态小区的开发设计中。 当然对于生态小区的构建,我们不可能拥有像古代的田园式住区或园林式的生态独享空间,而要在有限的资源上众多人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人居环境的生态有机化。 因此,在生态小区内,建筑和空域景观的合理安排与设计尤为重要。 对于居住建筑和住区景观,普通的设计一般不会像个体建筑那样追求其风格与特色,从而

11、导致了目前许多居住小区的建筑排列和景观设计不是过于整齐划一,就是较凌乱,缺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 构筑再好的房子或社区,若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或人文环境的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应该从空间环境生态学和景观设计学的角度,进一步发掘景观建筑文化,使小区内的空域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生硬杂乱。 空域组成的有机性,一般表现为空间构成在形态上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既有内在的内涵性一面,也有外表的形式性一面。 我们知道,建筑或空域景观的作用不仅在其使用功能,还在于其精神文化功能。 好的环境可以导致人们情绪的转换,促进人们的愉悦感和参与保护感,从而起到一个良性循环。 丘吉尔说过“先是人类

12、塑造了环境,然后环境反过来又塑造了人类。 显然,环境景观文化的这种作用是在与人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的。 人与环境的联系无时不刻地进行,它们构成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以及寓含于这种生活的各种意义。 景观生态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体现在邻里文化的增进与融合。 对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来说,建筑环境中人的生活比空间和建筑实体本身更为根本、更有意义。 无论在居住区中,还是在娱乐场所,只要有人存在,一系列的活动便构成了富有生气的日常生活图景。 人们最感兴趣的都是在建筑与各类空间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人的活动,而不是容纳这些活动的建筑和空间本身。 而这些人的活动在住区内则形成了一定的邻里关系。 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使

13、得人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更向往乡村那种热闹和谐的邻里关系。 在生态小区内,和谐的邻里关系的形成不仅有赖于小区的人口素质,而且与小区内合理的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有关。 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邻里共享空间对集体活动内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而集体内聚力又是场所得以维护,邻里关系得以和谐的基础。 居住区内的共享空间主要有居住区的广场或庭院、步行道和娱乐场所等服务机构。 居住区广场,作为邻里活动休闲的集中区,其设计应以优雅、安静、舒适、赏心悦目而取胜,既为居住区内的居民所向往,又能使身处广场的人们尽情地享受到休憩、散步、观赏和交往的情趣,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仅为一些大型社区活动而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服务社会

14、对象在心理环境方面的协调。 而步行道则是老少和年轻人茶余饭后的活动空间。 步行道的形状、体量、通达性、对空间的分割与衔接都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 应针对不同位置、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的活动范围与需要进行设计,使其在实用性和景观美学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当代社区的设计要拉近人们的活动空间,将人们的步行与顺路做的各种事情及与邻居、熟人碰面的机会连接在一起。 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依据小区内居民的兴趣、审美能力、文化水平、心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尺度要适宜且有适当的点缀从而使得交往空间更富有人情味,体现出温馨的向心力。 近年来,美国建筑界提出的“新都市化”理念,重在加强邻里空间的设计。 比如设计突出的前门廊,其用意就是鼓励邻居之间的相互交流。 正是这种共享空间和人们对公共领域所具有的那种特殊的拥有感和特殊感情,最终将人们所居住的环境从纯粹的商品房转化为具有意义和生活气息的社区。 因此,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的工作这就是要为人们创造出这种归属感、认同感、文化感和拥有感,这是一个社区的文脉。 二、景观设计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