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8186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的营养保健与饮食指导(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婴幼儿生理病理特点北京肿瘤医院 王艳莉婴幼儿时期,由于机体各组织器官处于增长和成熟的过程,脏器发育不成熟,各种消化酶不足,导致了其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消化、吸收与成人不同,与婴幼儿的喂养、辅食的添加等都有密切关系。 一、小儿年龄分期和各期特点 小儿的年龄分期,主要包括围生期、新生儿期 、婴儿期和幼儿期。 (一)围生期 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指出生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我国采用定义为:自胎龄满 28 周(体重 1000g )至出生后 7 天内。这一时期是从妊娠的晚期经分娩过程至新生儿早期,是生命遭受最危险的时期。围生期小儿发病率与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新

2、生儿期 1. 定义: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 28 天内,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之内,由于此期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单独列为婴儿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2. 特点 ( 1 )是人类独立生活的开始阶段; ( 2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差。 (三)婴儿期 1. 定义:婴儿期又称为乳儿期,出生后至满 1 周岁之前,包括新生儿期在内。 2. 特点: ( 1 )消化系统不够成熟完善,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消化道紊乱; ( 2 )免疫功能变化大,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多见。应按时预

3、防接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便于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发育异常等疾病。 (四)幼儿期 1. 定义: 1 周岁到满 3 周岁之前。 2. 特点:此阶段消化系统功能仍不完善,营养的需求量仍然相对较高,而断乳和转乳期食物添加须在此时进行,因此适宜的喂养仍然是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此期,小儿对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比较高,应格外注意防护。 二、小儿生长发育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1. 生长发育是连续、有阶段性的过程。如体格方面,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以后速度减慢,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 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

4、不平衡。如神经系统发育是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是先慢后快,体格发育是快慢快,淋巴系统发育在儿童时期较迅速,青春期达高峰,以后降至成人水平。 3.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4.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二)体格生长 反应体格生长的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骨骼发育以及运动和语言的发育等。 1. 体重 体重为身体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发育与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正常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 3kg 。一般在 3 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 2 倍( 6kg ), 1 岁时约达 3 倍( 10kg ), 2 岁

5、时达 4 倍( 12kg ), 2 岁后到 12 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长 2kg 。为了便于临床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的体重: ( 1 ) 6 个月:体重( kg ) = 出生时体重月龄 0.7 ; ( 2 ) 7 12 个月:体重( kg ) =6 月龄 0.25 ; ( 3 ) 2 12 岁: 体重 (kg)= 年龄 2 8 。 2. 身高(长) 身高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 3 岁以下仰卧位测量称身长, 3 岁以后站立位测量称身高。一般 1 岁时达 75cm , 2 岁时达 87cm , 2 岁后到 12 岁前(青春期前)平均每年约增加 6 7cm ,青春期身高加速增长。 2

6、 12 岁儿童平均身高可按以下公式粗略计算:身高( cm ) = 年龄 7+75 。 3. 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情况。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约 34cm ,在生后的前 3 个月和后 9 个月头围都增长约 6cm ,故 1 岁时达 46cm , 2 岁时 48cm , 5 岁时约 50cm , 15 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 54 58cm 。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头围过小,可见于头小畸形或脑发育不全。 4. 胸围 胸围是指沿乳头下缘平绕胸一周的长度,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胸围出生时比头围小 1 2cm ,约 32cm ; 1 岁时

7、与头围相等,约 46cm ; 1 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 + 年龄 -1cm )。 5. 骨骼发育 ( 1 )头颅发育 前囟:出生时约 1.0 2.0cm , 1 1 岁半时闭合。 后囟:出生时很小或已经闭合,一般于生后 6 8 周时闭合。 骨缝:出生时稍分离或重叠,一般于生后 3 4 个月时闭合。 ( 2 )脊柱发育 出生后的第一年脊柱增长比下肢快,以后则落后于下肢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轻微后凸。 3 个月小儿抬头时出现颈椎前凸(第一个生理弯曲), 6 个月小儿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第二个生理弯曲), 1 岁小儿站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第三个生理弯曲), 6 7 岁时三个脊柱自然弯

8、曲才随韧带的发育而固定。 ( 3 )牙齿发育 乳牙总数 20 个,恒牙 32 个 ( 或 28 个 ) 。乳牙多于生后 4 10 个月开始萌出,如 12 个月后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 2.5 岁出齐, 2 岁内乳牙数约等于其月龄减 4 6 。恒牙 6 岁左右开始萌出。 6. 运动和语言发育 ( 1 )运动发育 一般规律是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精细、准确、灵巧。大运动发育口诀: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 2 )语言发育 哭叫阶段: 1 2 个月;咿呀阶段: 3 4 个月;单音阶段: 5 10 个月;单词阶段: 1 2 岁;成语阶段: 3 岁以后。 三、婴儿消化系统功

9、能发育与营养关系 (一)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1. 口腔:口腔是消化道的起端,具有吸吮、吞咽、咀嚼、消化、味觉、感觉和语言等功能。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婴幼儿口腔粘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粘膜易受损伤和发生局部感染。 3 4 个月时唾液分泌增加。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分泌的全部唾液,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2. 食管:食管长度在新生儿为 8 10cm , 1 岁时为 12cm , 5 岁时为 16cm ,学龄儿童为 20 25cm ,成人为 25 30cm 。食管横径,婴儿为 0.6 0.8cm 幼儿为 1cm ,学龄儿童为 1.2 1.5cm 。食管 P

10、H 通常为 5.0 6.8 。 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粘膜薄嫩、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溢奶)。 3. 胃:胃容量在新生儿约为 30 60ml , 1 3 个月时为 90 150ml , 1 岁时为 250 300ml , 5 岁时为 700 850ml ,成人约为 2000ml 。婴儿胃略呈水平位,当开始行走时其位置变为垂直。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在充满液体食物后易使胃扩张。由于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而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故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 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水的排空时间为 1.5 2 小时;母乳 2 3 小

11、时;牛乳 3 4 小时。 4. 肠: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 5 7 倍(成人仅为 4 倍),或为坐高的 10 倍。婴幼儿肠粘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故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等过敏原可经肠粘膜进入体内,加之口服耐受机制不完善,容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婴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时常引起胃 - 结肠反射,产生便意,所以大便次数多于成人。 5. 肝:年龄越小,肝脏相对越大 , 新生儿肝的重量占体重的 4% ,成人仅为体重的 2% , 10 个月时增加 1 倍, 1 岁前

12、肝脏常在右肋下 1 到 2cm 处触及。 婴儿肝结缔组织发育较差,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不易发生肝硬化,但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缺氧、感染 药物等均可使肝细胞发生肿胀、脂肪浸润、变性、坏死而影响其正常功能。婴儿时期胆汁分泌较少,故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6. 胰腺:出生后 3 4 个月时胰腺发育较快,胰液分泌量也随之增多,出生后 1 年,胰腺外分泌部分生长迅速,为出生时的 3 倍。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最先,而后是糜蛋白酶 羧基肽酶、脂肪酶,最后是淀粉酶。 新生儿胰液所含脂肪酶活性不高,直到 2-3 岁时才接近成人水平。婴幼儿时期胰液及其消化酶的分泌易受炎

13、热天气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发生消化不良。 7. 肠道细菌:在母体内,胎儿肠道是无菌的,生后数小时细菌即侵入肠道,主要分布在结肠和直肠。肠道菌群受食物成分影响,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埃希菌、嗜酸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更多内外界因素影响而致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8. 健康婴儿粪便:食物进入消化道至粪便排出时间因年龄而异:母乳喂养的婴儿平均为 13 小时,人工喂养者平均为 15 小时,成人平均为 18 24 小时。 ( 1 )人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多为均匀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或较稀薄,绿色、

14、不臭,呈酸性反应( PH4.7 5.1 )。平均每日排便 2 4 次,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减少。 ( 2 )人工喂养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 PH6 8 )。因牛乳及其配方奶粉含酪蛋白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大便每日 1 2 次,易发生便秘。 ( 3 )混合喂养儿粪便:喂食母乳加牛乳(或配方奶)婴儿的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初加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便排出,便次每日 1 次左右。 (二)消化酶的成熟与宏量营养素

15、的消化、吸收 1. 蛋白质:蛋白质部分以吞饮方式吸收,其生理意义为吸收大分子。消化蛋白质的酶为 ( 1 )胃蛋白酶: 3 个月后活性增加, 18 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 ( 2 )胰蛋白酶: 1 个月时已达到成人水平 。 2. 脂肪:主要靠胃酸分泌来吸收。新生儿胃脂肪酶发育较好,而胰脂肪酶 几乎无法测定 , 2-3 岁后达成人水平,母乳的脂肪酶可以补偿胰脂酶不足,婴儿吸收脂肪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 28 到 34 周的早产儿脂肪的吸收率为 65% 到 75% ,足月儿脂肪的吸收率为 90% ,生后 6 个月,婴儿脂肪的吸收率达 95% 以上。 3. 碳水化合物 ( 1 )单糖:出生吸收

16、较好。 ( 2 )双糖:胎儿 3 月后,有双糖酶出现;胎儿 8 月,蔗糖、麦芽糖酶活性达最高;足月时,出生乳糖酶活性高。 ( 3 )多糖(淀粉):新生儿的唾液腺尚不完善,唾液分泌量少,唾液中淀粉酶的含量低,不利于消化淀粉。胰淀粉酶发育比较差, 3 个月后活性逐渐增高, 2 岁达成人水平,故婴儿生后几个月消化淀粉能力较差, 5 到 6 个月以下的婴儿只分泌少量胰淀粉酶,因此 3 4 个月以前的婴儿不宜添加淀粉类辅食。 4. 小结 ( 1 )婴儿消化功能的成熟也同样遵循发育不平衡的规律和逐渐成熟的过程。 ( 2 )婴儿消化蛋白质能力强,可满足生后生长需要。 ( 3 )婴儿胃酯酶发育好,母乳中的脂肪酶可代偿胰脂肪酶的不足。 ( 4 )婴儿早期对单、双糖的消化能力较好,对多糖消化较差。 ( 5 )婴儿食物选择应符合发育成熟总规律,不宜过早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