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6968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作者:张宏其,向伟能,陈静,罗继,鲁世金,陈凌强,胡建中,王锡阳【摘要 】 目的探讨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27 例,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 ,采用 CD 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 X 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

2、 Frankel 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术后 27 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 627 个月,平均 11.6 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 5 例 A 级、2 例 B 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 分级无变化外,其余 Frankel 分级平均提高 1.8级,其中 5 例患者达到 E 级。 结论颈椎 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完全恢复颈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前2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

3、髓功能恢复,为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颈椎; 骨折脱位; 前后路; 内固定下颈椎骨折脱位临床并不少见,常采用前路或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但对于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颈脊髓可能受到前后两个方向的压迫,单纯前方或后方减压难以完全解除压迫,术后临床效果不佳。颈椎三柱结构遭破坏,损伤节段韧带完全或绝大部分断裂,稳定性丧失,单纯的颈椎前路或后路内固定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术后需长时间颈围等外固定至植骨融合,以防止内固定失败1,2 。本院自 2001 年 1 月2006 年 1 月,采用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27 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4、 一般资料本组 27 例,男 19 例,女 8 例,年龄 2457 岁,平均 36.7岁。均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致伤因素:3交通事故伤 16 例,高处坠落伤 7 例,重物砸伤 4 例,其中 4 例合并颅脑损伤,2 例入院时已行气管切开, l 例于术前 2 例于术后因呼吸困难,痰多难排而分别行气管切开。损伤部位:C4、5 5 例,C5、6 16 例,C6 、7 6 例。根据 Allen 分类:单纯屈曲暴力致伤者20 例(度),脱位均超过椎体的 50(其中 C4、5 4 例,C5 、6 13例,C6、7 3 例);屈曲压缩暴力引起的严重 C5 和 C7 骨折脱位及后部韧带结

5、构断裂(V 度) 各 2 例;仰伸压缩暴力引起的 C6 后部结构骨折伴前纵韧带断裂 3 例(度)。受伤至入院时间:1 d 以内 5 例,2 d1 周 10 例,1 周以上 2 例。入院后即行颅骨牵引,18 d 内手术治疗。脊髓损伤状况按 Frankel 分级:A 级 15 例,B 级 7 例,C 级 5 例。1.2 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 X 线片检查及 MRI 检查,14 例行脱位节段 CT 检查。X 线片主要表现为颈椎序列异常,椎体间移位和后凸成角畸形,损伤节段椎间高度降低,颈椎生理曲度不连续。颈椎椎体间移位 1222 mm,平均 14 mm。后凸成角 2238,平均28.7。双侧关节

6、突绞锁 21 例,完全脱位 6 例。14 例 CT 片中显示椎体骨折 13 例,棘突骨折 6 例,椎板骨折 5 例,关节突骨折 6 例,脱位节段显示双椎影 9 例。MRI 检查示脊髓完全横断者 4 例,22例合并损伤节段椎间盘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硬膜囊4或神经根。同时可清晰显示脊髓受压变形或呈“S” 形,27 例 T2 加权像均示脊髓信号异常,呈长 T1 长 T2 信号,提示脊髓存在出血、水肿等变化。1.3 手术方式所有病例均在颅骨牵引下行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先取俯卧位,以脱位节段为中心后正中切口,锐性分离椎旁肌,显露至脱位节段及相邻上下各 12 个棘突及相应椎板和侧块,术中应

7、剥离至小关节突外缘,清楚地显露侧块区,以便侧块螺钉的定位。见脱位节段椎板间隙增大,硬脊膜裸露并受压。先按 Magerl 技术植入侧块螺钉,再行受压节段椎板切除,撬拔复位,解除小关节突交锁,若复位困难,则将脱位下位椎节的上关节突部分咬除,充分松解后方交锁与脊髓压迫,复位较易实现。如遇椎体向后方脱位或似椎体“下沉”时,可从后方敲打挤压脱位椎体,尽可能使其复位,但此操作不能通过挤压侧块以达到复位,因为侧块及椎弓根可能受伤时就已经损伤或骨折,或因后方通过侧块复位过程中使侧块或椎弓根骨折,从而加重脊髓神经损伤。复位减压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 ,采用 CD 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及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

8、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使颈髓相对后移,达到间接减压之目的。而后打磨小关节突,利用咬除的椎板等碎骨片行小关节间隙植骨融合。C 型臂 X 线机透视证实脱位椎体己完全复位,内固定满意后,5彻底冲洗伤口后放置引流条,逐层关闭。拆除颅骨牵引后将患者置仰卧位,取右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斜切口,沿血管鞘与内脏鞘之间暴露至椎前,C 型臂 X 线机透视确定脱位节段,先切除与脱位椎体相邻的上下椎间盘,如遇椎体向后方脱位或似椎体“下沉”时,切除脱位椎体相邻上下椎间盘直至显露正常硬膜或后纵韧带,用神经剥离子带钩端钩拉脱位之椎体,使其复位。随后以两侧颈长肌内侧缘为界用咬骨钳将脱位之椎体大部切除,直至椎体后缘,最后用小刮匙及颈

9、椎枪式咬骨钳将椎体后缘骨皮质及邻近两椎间盘彻底咬除。以刮匙刮除软骨终板,彻底减压后植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前路自锁钛板固定。自体骨为咬除的椎体等碎骨片,如不够则加用异体骨,本组均未取髂骨。固定牢固 C 型臂 X 线机透视证实已恢复颈椎序列及内固定和钛网位置满意后,彻底冲洗后放置引流条,关闭切口。术中见 23 例患者前、后纵韧带基本断裂,因而操作应特别仔细,以避免脊髓的再损伤。1.4 术后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剂或地塞米松静滴,同时手术当日应用洛赛克 1 次后改用雷尼替丁等制酸剂。加强呼吸道管理,予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超声雾化吸入 3 d。引流管一般于 2448 h 后拔除,具体视

10、引流量而定。病情平稳者,可将床头摇起至 60,进行早期康复训练,颈围保护 812 周。62 结果本组 27 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 627 个月,平均 11.6 个月。分别于 6、12、24 周进行随访。术后及随访 X 线片显示所有病例脱位均完全复位,颈椎序列恢复正常,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术后 MRI 显示受压脊髓获得有效减压。术后摄 X 线片按有无骨桥形成来判断融合情况。植骨均在 34 个月内融合,未发现不融合者(图 111)。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脊髓、血管、气管和食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包括剧烈咽喉部疼痛 7 例,

11、顽固性呃逆 3 例,经对症处理后消失。切口均为期愈合。大多数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 5 例 A 级、2 例 B 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 分级无变化外,其余 Frankel 分级平均提高 1.8 级,11 例生活可以自理,其中 3 例恢复工作。7 例 Frankel 分级无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具体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见表 1。表 1 17 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术前与术后 6 个月脊髓功能变化(略)3 讨论73.1 手术体位及麻醉手术摆体位及麻醉过程必须十分小心,稍有大意即可能导致患者脊髓损伤加重。由于颈部过度后伸可引起颈髓受压加重,所以此类患者由专人护送至手术室,

12、头部需始终保持中立位,最多是轻度后仰的体位,切忌粗暴搬运过床,或将颈部后仰行气管内插管。麻醉时常规采用支气管纤维镜引导下经鼻腔插管,使患者头颈保持中立位。后路手术将颈部摆于轻度屈曲位,前路则处于中立或轻微后仰位,避免医源性颈髓损伤3 。3.2 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必要性及其优点对于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何种手术方式目前仍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不用后路固定而单纯用前路钢板固定。有文献4,5报道单纯采用经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钢板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并获得满意复位和良好疗效。作者认为下颈椎严重骨折脱位时,损伤累及“三柱” ,颈椎稳定性丧失,传统的单纯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或后路复位固定往

13、往不能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术后需要长时间颈围等外固定至植骨融合。对于伴有小关节绞锁者,前路复位非常困难,且不能解除来自后方的软组织及附件骨折块形成的压迫。虽然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能够达到早期复位,迅速解除脊髓压迫的目的,但颈椎骨折脱位时可能合并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及骨性致压物压迫脊髓,同时后路切开复位可能使脱位椎体后8下方突出或脱出的椎间盘等组织随脱位椎体的复位而进入椎管,引起脊髓神经功能恶化损伤加重,甚至产生永久性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其不能对来自前方的椎间盘和骨性致压物彻底减压68 。颈椎前后路 I 期联合手术则可达到复位减压、固定融合并重建颈椎前中后三柱结构的稳定性9,10 。同时离体研究也表明,

14、单纯前路钢板加辅助颈托制动在生物力学上不可靠11 。传统的方法要求前后路手术分二期进行。显然对这类病人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治疗期长,减压不及时,易失去脊髓恢复更多功能的机会等不足。随着减压、植骨和固定三个环节的技术和材料日臻成熟及手术创伤的耐受性、颈椎的稳定性和术后神经充血水肿等问题的解决,使期联合手术成为可能。这一术式优点明显:首先是前后路手术同次进行,减压充分、固定及时,使脊髓能及早得到减压,及早改善血运,脊柱得到稳定,为脊髓功能的早期恢复争取了时间。其次使患者免受 2 次手术之苦,同时降低了医疗费用,也减少了 2 次插管全麻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再次缩短了治疗期和住院时间,利于早期功能锻

15、炼和进一步康复治疗12 。3.3 前后路联合手术的顺序前后路期手术并不是前后路手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合理组合和先后有序的进行。笔者认为宜采取先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钉9棒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固定。先行后方减压固定是较安全的,使前路手术减压时脊髓有一向后缓冲的空间,避免了因椎管狭窄状态下前路操作不慎引起的脊髓再损伤。在未行后方减压的情况下就行前路减压,将大大增加手术的风险。再者,后路减压后取平卧位时颈部已能轻度后仰,这也给前路的显露创造了条件。3.4 影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因素本组 27 例病人均为严重下颈椎损伤,术前 FrankelA 级 15例,B 级 7 例,C 级 5 例。术后除有

16、 5 例 A 级,2 例 B 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前 FrankelA 级 4 例患者MRI 及术中所见表明脊髓已完全横断。这提示颈椎外伤时脊髓在损伤瞬间所遭到的损伤是决定其功能恢复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表 1也显示脊髓功能恢复的程度取决于脊髓原发损伤的情况,骨折脱位程度越重恢复越差。术前 MRI 信号的差别可大体反映脊髓损伤的程度,骨折脱位严重且 MRI 显示为明显出血信号或混合信号者预后较差。脊髓功能的恢复和改善除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外,其关键还在于彻底减压,去除脊髓的致压因素,为其功能恢复创造条件。3.5 前后路期联合手术体会及操作要点不论前入路还是后入路手术都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前后路10联合期手术更是一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操作。因而对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术者熟练掌握颈椎前后路操作技术及钢板螺钉技术。对获得手术成功,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作者有如下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