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析义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6953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脾”析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运脾”析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运脾”析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运脾”析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运脾”析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脾”析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脾”析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运脾”析义作者:李利清,张新光,赵刚,夏英,霍莉莉,虞坚尔【关键词】 运脾“运脾”一法首先由江育仁教授1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 ,强调了健脾的关键在运。其后有许多医家颇多发明新见,将“运脾”法广泛运用于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2 、抽动秽语综合征 3 、厌食4等疾病。张隐庵本草逢源云:“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 ”因此一些学者5认为苍术是运脾之主药。本文则认为“运脾”之理、之法实肇自内经 ,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体现,运脾宜双不宜单,单味药很难达到运脾之效果,只有双味或多味药才能较好地运脾。1 脾宜常运,而苍术等药则不宜常服,因此不能把苍术等

2、药与运脾等同 苍术其实功在芳香燥湿,不在运脾,合以枳实等降气之药,一升一降才能达到运脾之效果。运脾实际上是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22 运脾说体现了近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体现了“动”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永久地、无条件地运动着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其运动又是有规律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指明阴阳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变化多端,是万物运动变化之根本所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又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 阳生阴长

3、,清阳降以温煦全身,浊阴升以润养全身,循行不止;中医学认为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相对独立,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相互作用。 素问 五运行大论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如此,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生生不息,人生则五行生,人死则五行止。中医学之五脏中,为何独见“运脾” ,而未见“运肺” 、 “运心” 、 “运肝” 、 “运肾”之说,这是

4、由脾土在五行中的位置及其功能决定的。3如图 1,脾居中央,为大运;余四居周围,为小运。此图实际已包含有脾升胃降、心肾相交、肝升肺降三大升降相因、不死不休、运化不已的循环系统。从功能上来说,土有承载万物之功能,居中央,其他四行的运转都是建立在脾运正常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央之脾土为运化之枢纽,在人体这个有机体中,抓住了脾胃这个重要环节,就抓住了健康之道、养生之道、治病之道。张仲景曾说“四季脾旺不受邪” ,李杲也曾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不管在诊断,还是辨证、治疗,注重脾运,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本图是最简单运脾模式图,实际中要复杂得多。图 1 五脏五行阴阳图3 运脾含有“生生不息”之意脾运在

5、整个气机运化中处于枢纽地位,从生理上来说,脾本身有运化的功能,脾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得布,则全身气机气化得助,是保证人体健康无疾之路。病理上,如果脾胃运化不行,则全身气机气化亦滞涩不畅,于是百病丛生。治疗之法则贵在运脾,轻轻一拨,庞然大运,自然运行,其关键不在运,而在于因势利导,使其自运。运脾与健脾大有区别:健脾是一个相对静的观点,对于脾虚的证候,益气健脾,使脾气健旺;而运脾则不但要运脾,亦使4脾自运,调动脾自身积极性,使之生生不息,运化无穷。运脾之关键在“运” ,为达到运脾有许多方法,脾升胃降可以达到运脾,心肾相交、肝升肺降也可达到运脾,运脾的目的则在于使全身气机得运,气化得行。4 运脾的用

6、药特征由上可以看出,运脾至少需两味药,亦最好是两味药。单味药作用方向的单一性,决定了其难以使脾胃动转。当然有的单味药可能有升降双性,但往往难以达到升脾降胃、交通心肾或疏肝降肺等双方面的作用,只有双味或以上才会更有效运脾。而临床上我们的方子大多是多味药,用药太多可能由于作用方向太杂乱,影响人体,扰乱气机;作用力相互消长,难以控制而事倍功半,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好运脾是难度较大而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5 “运脾 ”说首现儿科的缘由“运脾”说首现儿科不是偶然,其与儿科的生理病理特征及儿科的用药特征有着很大联系。小儿在生理上有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特点,相较成人、老年人来说,更能体现

7、“动” ,更能体现“生生不息” ,亦更能体现“脾之运” ;病理上,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更容易伤及脾运;儿科用药,则如张景岳所言“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5则一药可愈” ,更容易验证运脾之效。这样,在生理上更能体现脾运,病理上脾运更易受伤,用药上运脾更易见效的儿科,首先出现了运脾学说。而运脾说不仅适用于儿科,而且有着更广的适用范围,有些医家将运脾说应用于妇科病6 、冠心病 7等内科病。运脾说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具体应用,极大地充实了中医学,我们应该努力丰富并发展这些理论以继承发展中医学,更好地为人类卫生事业服务。【参考文献】1 江育仁.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中医杂志

8、,1983,24(1):4.2 张翠玲.“运脾汤 ”治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40 例.江苏中医,2001,22(11):24-25.3 艾小文,马传红,王立华.抽动秽语综合征从脾论治.山东中医杂志,1999,18(5):208.4 曹秀玲,李桂芬.苍术运脾散治疗小儿厌食 30 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16-17.65 刘迎春,郁晓维.运脾法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5,(2) :60-62.6 王媛媛.从脾胃论治妇科病之管见 .河北中医,2003,25(4):276-277.7 靳建旭,宋超,查鹏洲.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的几点体会.陕西中医,2001,22(9):5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