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

上传人:游客 文档编号:123639170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量刑调查制度范文 论量刑调查制度关键词:量刑调查刑罚个别化品格证据矫正机构量刑调查表内容提要:量刑调查报告在西方国家有160多年的历史,我国开始于1989年,现在,已经有10多个地方法院实施这一制度。 其理论基础是刑罚个别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和罪犯人权理论。 在我国实施这一制度的前提是量刑程序与定罪程序分离,调查对象应当适用于可能判处所有刑罚的、所有未成年和成年被告人。 调查的主体来看,应当由社区矫正机构进行量刑调查。 调查的内容来看,应当包括个人情况、犯罪情节、犯罪前后表现、行为人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区环境、帮教条件等8个方面。 为了法官无须解读冗长的文字就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信

2、息,调查报告应当简短化和表格化,形成“量刑调查表”。 媒体曾报道,XXXX年4月19日,丰台区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与以往不同的是,被告人住地的司法所所长来到法庭,坐到公诉人边上宣读了一份“社会调查报告”,证明了被告人的一贯表现。 “据了解,在刑事案件当中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证实被告人的平时情况,并作为法官量刑参考依据,在本市尚属首次。 事实上,这并不“首次”,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借鉴域外经验,进行了审前调查制度(有的地方称“人格调查”或“品行调查”)的探索和尝试。 所谓“社会调查报告”、“量刑引入社会评价”、“人格调查制度”,其标准的名称是“量

3、刑前调查报告”制度(Pre-Sentence InvestigationsReport,英文缩写为“PSI”),为简便起见,我们通常也可以称其为“量刑调查”。 如今天美国的量刑前调查报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犯罪人情况报告”,一部分为“犯罪行为情况报告”,其信息于被告人本人、被告人的家庭成员、被害人、其他与被告人经历有关的重要的个人。 两个报告的具体内容包括以前的犯罪和少年违法情况、犯罪行为的描述、被告人职业和工作历史,被告人的从军经历、经济状况、社区居住期限、教育背景、和其他相关资料,吸毒史、滥用药物史、心理和精神病史,被害人是否对其有伤害、被害人陈述 一、被告人本人陈述、可能适用的量刑

4、指南条款、被告人是否能够适应社区生活,量刑建议。 以上两部分情况,都将作为量刑时的参考。 量刑调查制度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量刑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正如评论者指出,“法律讲究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丁就是丁,卯就是卯,犯多大事就该承担多大的责任。 那为什么在西方国家会产生一种包括了很多与犯罪事实无关的因素的“量刑前调查报告”作为量刑的依据之一呢?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刑罚个别化理论在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时期,作为刑事古典学派最具生命力和代表性的原则罪刑相适应,在报应刑理念的支持下,要求刑罚应当与犯罪所侵犯的法益大小相适应,要求有罪必罚,无罪不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而此处的罪,是指犯

5、罪行为。 报应刑建立在每个人的犯罪都是因为自己的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认为犯罪是道德恶劣的表现;犯罪人个人应当承担责任;应当承担与自己行为相当的责任。 这就是所谓刑事古典学派在犯罪行为哲学哲学观念上的自由意志论、犯罪原因观念上的道德原因论、犯罪概念观上的行为论、刑罚责任上的个人责任论、刑罚根据和目的上的报应论。 但是,这一观念的问题是,只认识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每个人的犯罪都有社会的原因;个人不是完全有选择自由的;犯罪也不一定是道德恶劣的表现,社会也应当承担责任;犯罪概念只考虑行为而不考虑行为人的情况是不妥当的;刑罚的根据除了报应,还应当考虑预防。 于是,19世纪中后期,刑事古典学派日渐衰落,

6、刑事社会学派在批判古典学派之基础上逐渐壮大起来。 “应受处罚的是罪犯,而不是犯罪。 “矫正可以矫正的罪犯,不能矫正的罪犯不使为害。 随着李斯特这一著名的口号的提出,出现了刑事社会学派关于犯罪和刑罚的新观念犯罪行为哲学哲学观念上的社会决定论(意志不自由)、犯罪原因观念上社会原因论(而不是道德原因)、犯罪概念观上的行为人论(而不是行为论)、刑罚责任上的社会原因论(而不是个人责任)、刑罚根据和目的上的预防论(而不是报应论)。 进入20世纪,无论是古典学派还是实证学派都意识到各自的理论不能很好的遏制犯罪、预防犯罪,所以都取对方之长。 因此,现代各国在刑事政策上表现为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并重,报应主义与功

7、利(预防)主义兼有,客观行为与主观恶性统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结合。 在此基础上体现刑罚的一般预防与个别预防。 其中,刑罚的个别预防要求刑罚的个别化,要求刑罚应当与罪犯的个人情况相一致。 行为的社会原因决定论认为“犯罪并非意志力的驱使,而是个人长期或暂时处于自然环境、道德条件下,内部、外部的因果链条使他们倾向于犯罪”,“任何足以使人类社会不诚实、不完全满意的社会条件,都是引起犯罪的社会因素”,因此,社会和其他非个人意志因素对犯罪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各种人格的罪犯,则需要实施不同的处遇方案”。 1898年法国学者雷蒙?萨雷伊在他的刑罚个别化一书中正式提出刑罚个别化理论。

8、 萨雷伊对刑罚个别化作了如下表述刑罚个别化包括法律上的个别化、裁判上的个别化和行政上的个别化。 所谓法律上的个别化是指法律预先着重以行为作为标准,细分其构成要件,规定其构成要件,规定加重或减轻情节等。 所谓裁判上的个别化是指法官根据犯罪分子的主观情况适用不同的制裁方式。 所谓行政上的个别化指刑罚执行机关根据罪犯具体情况执行刑罚。 刑罚个别化思想为近代实证学派所倡导,经过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确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适用刑罚应当以犯罪的个别预防为出发点;第二,刑罚个别化是根据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决定刑罚的适用。 在我国,虽然在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刑罚个别化原则,但立法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精神。

9、 例如,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这里所说的“刑事责任”,就包括了行为人的个人情况的内容。 我国刑法第61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在这里,“情节”与“犯罪事实”是并列的,且“情节”前并没有犯罪二字的限定,“情节”包含着反映行为人人身危险性大小的有关内容,如作案动机、一贯表现、悔罪态度等。 因此,立法精神体现了刑罚个别化的意蕴。 刑罚个别化要求对于不同的犯罪人,因其个人情况不同适用不同的刑罚,要实现立法上的制刑个别化、量刑个别化和行刑个别化,所以要

10、对可能判处刑罚人进行量刑调查,以确定适当的刑罚。 (二)教育刑理论刑事近代学派的犯罪与刑罚理念同样包括了教育刑理论。 意大利宪法第27条第3款规定刑罚不能有与人道相悖的处遇,必须以对被判刑人的再教育为目的。 “教育为主”的处遇理念,自然引申出审前调查制度的必要性。 因为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因人施教”,在每一个具体的犯罪案件中,行为人的人格特征、所处环境、平时表现、致罪原因等各有不同,只有通过细致而周密的调查,查明上述各种因素,才能帮助法官选择最具有针对性的处遇措施,进而使矫正机构实施有效的教育和矫正活动。 自19世纪末的刑事近代学派提出教育刑理论后,便形成了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轰轰烈烈展开的重

11、返社会或再社会化思潮。 罪犯再社会化的思想,以使犯罪人顺利地重返社会为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 对于犯罪未成年人而言,强调再社会化理念尤为重要。 未成年人之所以涉足犯罪,就是因为基本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通过审前调查活动,弄清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实施有效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才能帮助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长为健全而负责任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及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但是,再社会化原则即指刑罚权的界限与行使,应以犯人再社会化的需要为依据,刑罚的宣告与执行应能作为犯人再社会化的手段。 因此,唯有符合再社会化原则的刑罚,才是有意义而必要的刑罚,一切足以阻挠犯人再社会化之目的的构想的刑罚,应尽量

12、避免。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刑法典或监狱法典中,明文规定了罪犯再社会化的原则。 罪犯再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不断完善自己人格之目的的过程。 罪犯再社会化这一命题是在教育刑理论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 行刑社会化要求针对不同人格和自身情况的犯罪人适用不同的刑罚和行刑方式,需要进行社会调查,以确定其需要获得何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人格完善。 (三)罪犯人权理论联合国囚犯待遇基本原则第5条规定“除了监禁显然所需的那些限制以外,所有囚

13、犯应保有世界人权宣言和如果有关国家为缔约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所规定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其他公约所规定的其他权利。 人权事务委员会要求成员国在他们的报告中提供他们执行联合国罪犯待遇标准的情况,参照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一系列有关监狱管理和罪犯待遇方面的标准和规则,例如1955年在第一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就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囚犯待遇基本原则、执法人员行为守则、保护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监禁的人的原则、关于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在保护被监禁和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惩罚

14、方面的任务的医疗道德原则等。 刑罚人道化思想体现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是指要把罪犯当做人看待,充分尊重其人格尊严,不体罚虐待罪犯,实行文明管理,保证其享有各项法定权利,切实关心日常生活并给予相应的物质保障。 当代西方监狱学理论强调犯人的法律地位,认为应将犯人视为具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人,应保障犯人生活、学习条件和探视权、申诉权以及信仰自由的权利等。 实现这些权利要根据罪犯的不同情况对罪犯作不同的权利保障,而这也需要以量刑调查为基础。 所以,在美国,量刑调查是被告人应当知道的重要权利。 关于量刑前调查报告的介绍,出现在有些社会组织网站“知道你的权利”(KNOW YOURRIGHTS)的栏目中。 可见,

15、量刑调查制度,对于选择适当的刑罚以使罪犯在行刑过程中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量刑调查制度的起源和发展量刑调查报告并非中国法官的创造,而是在西方国家早已有之。 早期“量刑前调查报告”的雏形起源于美国的1820年代,最初目的是为法院提供被告人个人的历史和犯罪行为的信息以便于提高量刑的个别化。 现代量刑报告制度开始于1840年代,它首先由波斯顿鞋匠约翰?奥古斯图(John Augustus,1841-1859)提出。 奥古斯图生于1785年,1859年7月21日于波斯顿去世,是一个著名的慈善家。 他将他一生的智慧和劳动奉献给了穷人和犯罪人。 1840年代,他的是风行美国的戒酒运动的参加者。 作为华盛顿戒酒总会的成员,他曾经致力于使男人戒酒,在他的家乡波斯顿,他的主要的工作则是到法院要求暂停或者延迟给予刑罚,他说服法庭和警察局允许他支付罚金和提供友善的监管。 在18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