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6072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DCA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PDCA 循环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应用 PDCA 循环有效落实、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应用 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质量合格率偏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订整改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护理质量通过 PDCA 循环实施一年,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率较前显著提高。结论 PDCA 循环是落实护理质量的有效管理方法。 【关键词】PDCA 循环落实护理质量有效方法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理质量的重要性。护理服务的对象是病人,具有生物特点外,更具有社会和心理特点。在一切质量中,安全、健康和环境是全世界关心的三大质量。生命质量第一,人的安危第一、因此,护理质量

2、问题不容忽视。护理服务范围的拓宽,要求护理跟上时代的要求。护理服务的普遍性说明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治病与康复的关系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在医疗中的地位。护理质量管理内涵的多样性和质量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全面管理。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等质量与患者的舒适、安全密切相关。由于临床护理人力长期配置不足,管理者弱化了护理质量的监控力度,致使临床护士逐渐忽略、淡化了护理质量所蕴涵的专业价值。为切实有效落实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2009 年我院护理部应用 PDCA 循环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

3、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 205 张,其中监护床位 6 张。设有 7 个护理单元。临床护理人员 80 名,均为女性,年龄(34.26.5)岁。职称:副主任护师 1 名,主管护师 22 名,护师 21名,护士 31 名,护理员 5 名。学历:本科 21 名,专科 45 名,中专 14 名。床位与护士比为 1:0.39。 1.2PDCA 循环管理方法 1.2.1 计划阶段(Plan) 1.2.1.1 现状调查 对象,2008 年 4 季度从每个病区随机抽查 5 个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结果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病区管理合格率分别为 87%、89%、89%、88%,平均 88.25%;消毒隔离合格率

4、分别是 92%、91%、93%、95%,平均 92.75%;安全管理合格率为90%、90%、92%、93%,平均 91.25%;基础护理合格率分别为85.9、86.3、84.4、84.1,平均 85.18%;患者满意度89.5%。 依据 山西省医院管理规范要求自行设计病区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00 分( 90 分为合格) 、消毒隔离质量评价标准 100 分(90分为合格) 、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100 分(90 分为合格) 、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100 分, (合格率90为达标) 。 1.2.1.2 原因分析护理质量意识淡漠。护理工作各个质量环节把关不严,质量控制组人员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管

5、理者的管理力度3不够。部分护理人员制度掌握不好,导致工作不认真、护理质量滑坡。部分临床护士、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职能、范畴界定不清,由家属、陪护倾倒引流液、记录尿量、翻身等均视平常,未意识到自身职责及其所蕴涵的专业技术。护理员岗位的设置,使相当多护理人员脱离晨晚间护理,甚至部分低年资护士对更换床单、卧床患者洗头等基础护理操作不熟练、不规范。部分高学历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低,对临床重复性基础护理操作厌烦,重治疗,轻护理。护理人力配置不足。举证倒置致使临床护理文书书写进一步增多,加之计价、收费等非护理工作,使护士从事基础护理时间、精力锐减。另外后勤支持系统薄弱,护理员大部分时间忙于领物、

6、护送医技检查等外勤工作,落实基础护理的有效时数减少。护士长日常质量监督以是否完成治疗措施、管道管理、压疮高危患者防护等保障安全方面的质量为主,降低基础护理、生活照护等软指标的要求。基础护理主要依靠督促检查及护士自觉性完成,管理被动、处罚无力、难以量化与计数,未认真列为常规工作监控。 1.2.2 执行阶段(Do) 1.2.2.1 强化质量意识,实行无情制度,有情疏导。组织院内护士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使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核心制度及日常工作标准,引导护士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内涵,明确护理质量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根本,是取得患者信任的砝码,激发护理人员主动服务好患者的积极性。 1.2.2.2 强化护理技能培训,对

7、全院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技能强化培4训,并直接在患者床边真人实地示教基础护理操作,应用护理程序挖掘、展示基础护理操作的科学内涵。强化护士操作前的护理评估意识与能力,训练护士执行操作的评判性思维,依据基础护理理论选择因人、因病、因时、因地的操作方式,强调基础护理操作的个性化、人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淡化操作流程,注重效果,避免僵化、刻板、简单流水式作业。 1.2.2.3 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修订、完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标准,改进后的评价标准,扣分力度加大,制定护理缺陷责任追究办法,狠抓落实管理常规化、制度化。实行量化管理,做到“四定” ,即定人员、定班次,定内容、定指

8、标。对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工作岗位的护士确定月、季、年需要完成的各项基础护理指标,并建立护士专科宣教手册 ,人手 1 册,每月如实记录执行基础护理的患者姓名、项目、时间,设见证人(患者或同事 )签名栏,护士长每月审核,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其中,对患者最满意的护士优先定级评优。 1.2.2.4 科学合理排班,高效利用人力资源全面落实各项护理工作,首先从时间上量化,确保实施各项护理工作的有效时数。对护士、护理员均按工时计算出勤,采取弹性排班,化整为零,整合应用岗位护理人力,以相对解决护理人力短缺的矛盾,提高护理质量。如内一科将 2 名护士排为 A、B2 班,A 班工作时间7:00 10:00

9、、12:0017:00,B 班7:30 10:00、17:0020:30,以加强中午、夜间时段人力,5保证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工作的落实及延续。 1.2.3 检查阶段(Check)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护理部对护理做到日、月、季 4 级监控,结合科室日、护理部月、季度患者满意度调查监督基础护理工作落实。评估均采用问(询问患者或家属核实基础护理落实情况、患者对宣教内容的知晓程度、护士对患者病情及心理需求的了解程度等)、查( 护士长手册、医嘱、基础护理卡、巡视记录、护士专科宣教手册记录等)、看(病室环境、物品摆放是否规范,床边实地查看患者基础护理效果等)三结合法,并注意把握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考

10、评要客观、真实反应护理工作的执行情况。 1.2.4 处理阶段(Action)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反馈。针对重复、普遍出现的不合格项目,组织责任科室讨论分析不合格原因,拟订纠正、持续改进策略,并作为下一循环护理质量的监控焦点,由护理部在平时随机检查中追踪验证措施落实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1.3 评价方法比较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 4 个病区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后(2008 年第 4 季度、 2009 年第 4 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患者满意率。4 个病区床护比同前,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同 1.2.1.1 段的。患者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 2 结果 4

11、 个病区实施 PDCA 循环管理前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基础护理)总合格率及患者总满意率分别为688.25%、92.75%、91.25%、85.18%、89.5%,实施后分别为95.7%、99%、99%、96.8%、94.6%。实施前后比较。见表 1。从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统计学 X2 检验分析,2008 年第四季度与2009 年第四季度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105.32,P 0.005) ,可以认为 2009 年第四季度的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较 2008 年有很大的提高。3 讨论 实施 PDCA 循环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前比

12、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在护理工作中逐步得以体现,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护理行为逐步规范,护理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率明显减少,护理管理从经验型和控制服从型的管理转变成为积极参与和努力发挥创造力的管理模式,护理人员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加强,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安全得到了保障。PDCA 循环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使护理管理有的放矢、有始有终,既有基于现状的科学调查,又有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强化措施的追踪落实与效果评价,真正实现护理质量“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 ,使临床护理质量监控更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13、反复循环,促进了管理效能的快速提高。护士岗位护理质量管理贯穿PDCA 小循环链,实现了护士分层管理,反映出护理质量是患者对护理工作评价的敏感点。基础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1,切实提高了临床护理质7量,密切了护患关系,得到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可。质量缺陷只有 15的问题是个人不努力,而 85与组织管理不善有关,究其原因是缺乏监控及提升护理质量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淑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附:设: H0:2008 年四季度与 2009 年四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相同。 H1:2008 年

14、四季度与 2009 年四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不相同。 V=(5-1) (1-1 )=4 =0.005 X2=n(A2/nRnC-1)=P32.03(88.252/183.95446.93+95.72/183.95485.1+92.752/191.75446.93+992/191.75485.1+91.252/190.25446.95+992/190.25485.1+85.182/181.98446.93+96.82/181.98485.1+89.52/184.1446.93+94.62/184.1485.1)-1=105.31939105.32 查 X2 界值表得:P0.005 故拒绝 H0,接受 H1 8可以认为 2008 年四季度与 2009 年四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 2008 年四季度与 2009 年四季度护理质量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率有显著差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