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3321865 上传时间:2020-03-0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版2020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殷红(yn) 烧灼(zhu) 譬如(p) 忍俊不禁(jn)B . 谰语(ln) 晌午(shn) 气氛(fn) 怏怏不乐(yn)C . 亘古(n) 哺育(f) 告罄(qn) 鲜为人知(xin)D . 修葺(q) 羸弱(li) 炽热(ch) 迥乎不同(jing)2.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来自21个经济体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工商界人士参会,

2、各经济体领导人进行了_。2014年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_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我市实施教师“梯级培养”战略,努力_教师发展五级培养平台。A . 沟通 庄重 搭建B . 勾通 庄重 建设C . 沟通 隆重 搭建D . 勾通 隆重 建设3. (2分)下列句子中,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年级语文组开展“读经典,写好字”活动,其目的是加大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加大”应该改为“提高”)B . 自从我校食堂推行“光盘行动”以来,同学们餐桌上的浪费已减少了05倍。(“减少了05倍”应改为“减少了二分之一”)C . 为了防止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叔叔到我校举行交通安全知识讲

3、座。(删去“不再”)D .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提高”应该改成“增强”)4. (2分)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B . 闻先生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C .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D .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5.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

4、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国家危亡之时,起兵勤王抗元。B . 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揭示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C . 颈联巧借地名写出了诗人昔日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D . 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失败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0分)6. (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日出刘白羽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象“大漠孤烟直,长河

5、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海涅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

6、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德里经孟买、海

7、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

8、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深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场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

9、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

10、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第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11、。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

12、出理由。 (2)文章的三,四两段,同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有紧密联系? (3)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 (5)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 (6)以下四个诗句中,哪一项相关诗歌与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 ) A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 .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D . 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7. (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

13、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淹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

14、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永远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到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

15、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这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1)根据内容,用原文填空。第段中,大学里说到的“格物致知”是指:_。第段中“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原因是:_。(2)选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叙述了自己在美国读书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请写出能证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的一句名言。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8. (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