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322464 上传时间:2017-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2.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 120以上。3.局地环流: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4.大气湿度:表示大气湿

2、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水汽压 e: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 g/m3 表示) ,称为绝对湿度。相对湿度 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 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 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饱和差 d: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dE-e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露

3、点温度 td: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5.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

4、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空气块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温带地区,锋面雨占有重要地位。6.一、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在外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水面随时间起伏(一般周期为数秒至数十秒)的现象。即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二 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涨落的

5、现象。潮汐主要在地球的低纬度海区最为显著,因为潮汐是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所致。一般一个太阴日有两次涨落,白天的称潮,晚上的称汐,合称潮汐。三、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7.溶蚀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规模比溶斗大得多。岩溶盆地:是指岩溶地区的一些宽广平坦的盆地或谷地。峰丛、峰林和孤峰:是石灰岩溶蚀形成的山峰及其间的低地集合体。有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两个地貌组合单元。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山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峰林平原是在较平坦地面上散布的分离塔形山峰。8 容水性 指在常压下岩土空隙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容水度数

6、值的大小取决于岩土空隙的多少和连通程度。9 孔隙率(n)又称孔隙度,它是反映含水介质特性的重要指标,以孔隙体积(Vn)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土体积(V)之比值来表示。孔隙率的大小,取决于岩土颗粒本身的大小,颗粒之间的排列形式、分选程度以及颗粒的形状和胶结的状况等。10 持水性在重力作用下,岩石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在其空隙中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质,称为持水性,以持水度表示。在重力影响下岩石空隙中所能保持的水量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就是岩石的持水度。岩石的颗粒大小对持水度影响很大11 给水性在重力作用下,饱水岩石能够流出一定水量的性能,为岩石的给水性。流出的水的体积与储水岩石体积之比,称为给水度。颗粒较粗的岩石

7、给水度较大,细粒岩石给水度则很小。12 透水性透水性就是岩石的透水性能。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和空隙是否彼此连通,对透水性有着明显的影响。13 潜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这个自由表面就是潜水面。14 上层滞水 是存在于饱和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下图) 。它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途中,遇到局部不透水层的阻挡后,在其上聚积而成的地下水。15 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16 河网密度是指流域内干支流的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内河道的长度。17 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称为流域。由于分水线有地表分水线和地下分水线,故流域也是指汇集地表水

8、和地下水的区域。 18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横断面的水量。2 径流总量 W 径流总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断面的总水量(一般指出口断面) 。3 径流模数 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4 径流深度 R 径流深度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也即是把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水层深度。5 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是指任一时段的径流深度(或径流总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或降水总量)之比值。二、简答题1.转换断层: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似平移断层,但两翼错动的方向与平移断层不同,这是另一种性质的断层。特点是:尽管中脊轴海底不断扩张,但断层面两侧的两段中脊间的距离却未必

9、加大;它仅在两段中脊间错动,而此段以外的断裂带上,断裂带两侧海底扩张方向是一致的。作为转换断层,两中脊之间的错动方向恰好和平移断层把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地震多沿转换断层的错动段发生。转换断层:大洋底部的海岭常被一系列断层所错开。不过这同一般的平移断层不同,它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形成一系列垂直断裂带,故称为转换断层。水平断距常达数十、数百公里,甚至可达 1000 公里。这类边界仅见于大洋地壳中。2.对流层的厚度及特征:厚度:本层厚度最簿,并随纬度、季节而不同,在高纬地区平均:89km ,中纬地区平均:1012km,低纬地区平均 1718km,夏季大于冬季。 特征:一是温度随高度的升

10、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率为 0.65oC/100m。 二是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均。 三是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平流层的特征:(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下层: 2025km,为同温层;上层:2555km,为增温层,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温。因为平流层上层含有大量的臭氧,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不易产生。 (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3.局地环流的类型:1)海陆风 2)山谷风 3)峡谷风 4)焚风4.水循环类型:1)海陆间循环:从海洋表面蒸发的

11、水汽,被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后,其中一部分蒸发到空中,另一部分经过地表和地下径流又流到海洋,这种海陆 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也称海陆间循环。它是由许多小循环组成的复杂的水分循环过程。意义:使得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2)内陆间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这就是内陆循环。发生的领域:内流区域。3)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发生领域:海洋及其上空。5.海底扩张的要

12、点:1 大洋中脊和裂谷是地幔物质上涌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海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海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速度约每年 1-16cm,在海岭处,扩张的洋底同时把两侧大陆推开,大陆仿佛冻结在相邻的海底上,与海底一起向同一方向移动,2 洋底扩张到达深海沟时,便向下俯冲,重新返回到地幔,洋底并不推动相邻大陆漂移。3 海岭上升的新物质不断被推向两侧,然后又俯冲到大陆壳下,大约 2-3 亿年更新一次,所以各个大洋的地壳都很年轻,不老于中生代。6 季风环流的形成 1、季风的定义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 120以上。2、成因:1

13、)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 冬季:陆地上高压盛行,海洋上低压强盛,G 从陆地指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陆地上低压强盛,海洋上高压势力得到发展, G 从海洋指向陆地,盛行夏季风,潮湿、暖热。 地点:产生于海陆相接地带,如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北半球而言: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 夏季:由于赤道低压北移,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季风; 地点:产生于赤道和热带地区,也称赤道季风,热带季风。7洋流的分类(1)按水温分类可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若洋流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这样的洋流叫暖流。寒流:与暖流相反,若洋流所带来的海水温度比到达海

14、区的水温低,就叫寒流。2)按成因分类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摩擦力(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密度流: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而引起的海流。补偿流:是由于某一种原因使海水从一个海区流出,而使另一部分海水流入进行补充,海水的这种流动叫补偿流。8洋流的作用 洋流对高低纬度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影响。1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 增温、增湿 寒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温、减湿2 洋流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海域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扩大海区的污染范围4.对航海的影响 影响海轮速度、顺

15、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9 河流的水情要素 水情要素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及其变化的因子。它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通过这些因素反映河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研究水文规律的基础。 10 水系分类扇状水系、羽状水系、平行状水系、树枝状水系、格状水系11 河流的水情要素 水情要素是反映河流水文情势及其变化的因子。它主要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泥沙、水化学、水温和冰情等。水位 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叫做水位。流速指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它决定于纵比降方向上水体重力的分力与河岸和河底对水流的摩擦力之比。河水温

16、度与冰情 河水温度与冰情 河流的补给特征是影响河水温度状况的主要因素。由冰川和积雪补给的河流,水温必然较低;从大湖泊流出的河流,春季水温低而秋季水温高;地下水补给量丰富的河流,冬春季水温较高。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河水温度,例如,太阳辐射和流域的气温状况,等等。河水温度也随时间而变化。夏季水温有明显的日变化,而且中低纬河流比高纬河流显著。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北方河流并可以发生结冻现象。12 河川径流的阶段1.停蓄阶段 2 漫流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 三、论述题1.季风环流的形成:(1)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 冬季:陆地上高压盛行,海洋上低压强盛,G 从陆地指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寒冷、干燥。 夏季:陆地上低压强盛,海洋上高压势力得到发展,G 从海洋指向陆地,盛行夏季风,潮湿、暖热。 地点:产生于海陆相接地带,如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 对北半球而言: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