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23127247 上传时间:2020-03-08 格式:PPT 页数:164 大小:5.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4页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4页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4页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4页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释道与中国文化ppt课件.ppt(1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儒释道思想发展概貌及其基本特征 二 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冲突和融合 三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一 儒释道思想发展 概貌及其基本特征 一 儒家思想 的形成及其发展 1 先秦时期 公元前21世纪 前221年 当今之世 舍我其谁 杨 墨 之 道 不 熄 孔 子 之 道 不 著 孟子 2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 220 刘邦 焚书坑儒 事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秦始皇 汉武帝 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一是搜寻整理儒家经典 保存文化遗 产 二是采取神学化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 威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 三是采取注

2、疏的方式阐释儒学 提高 儒家的学术地位 四是借助政权的力量维护儒学的权威 使儒学意识形态化 所谓政治制度化就是儒家思想与封建 专制体制的结合 所谓宗教化 就是不断神化尧舜禹文 王周公孔子 把他们看作是与众不同的 神 所谓世俗化就是儒家思想深入到民间 社会中 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思想行 为准则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 589 魏晋玄学讨论的核心问题 一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二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 三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问题 四是肉体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4 隋唐时期 公元581 907 佛教出现了繁盛的局面 形成了众多的 佛教流派 如天台宗 华严宗 唯识 宗 禅宗等 5 宋明时期 公元960

3、 1644 什么是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家充分利用释道资源 出入于 佛老 以儒家思想为主 糅合了释道两家 的思想而创立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 邵雍 张 载 程颢 程颐 号称 北宋五子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三大流派 程朱 程颢 程颐 朱熹 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王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学 陆九渊 王阳明 张王 张载 王夫之 气学 张 载 王夫之 宋明时期还有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 依据经典的改变 宋明以前社会依据的 经典是 五经 宋明以后依据的经典是 四书 对儒家创始人称谓的转变 宋明以 前是 周公孔子 并称 宋明以后是 孔子孟子 并称 6 明清时期 1368 1911 反对

4、空谈心性 提倡经世致用 反对封建专制 提倡思想解放 因而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性质 黄宗羲 主要代表人物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颜元 唐甄 傅山 李二曲 乾嘉考据学 也称乾嘉汉学 乾嘉朴学 它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法 文风朴实简 洁 重证据罗列 少理论发挥 以区别于 宋明理学的抽象议论 乾嘉学术十论 龚自珍和魏源既是明清实学思潮的 终结者 又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 义思想的先驱者 龚自珍 魏 源 7 现代新儒学 20世纪20年代 21世纪初 四个发展阶段 开创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 张君劢 熊十力等 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 发展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友兰 贺麟等 冯友兰贺麟 成熟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

5、毅 牟宗三 徐复观等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复兴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杜维明 成中英 刘述先等 杜维明成中英 提示 1 儒家思想发展的三大阶段 汉武帝时代 朱熹时代 现代新儒家 2 封建时代的三种指导思想 法家思想 黄老思想 儒家思想 3 任何一种思想要生存和发展 都必须与时俱进 4 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 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 全党的指导思想 二 道家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 1 道家系统 2 道教系统 1 道家系统 老子思想以顺应自然 自然无为 无为 而治 小国寡民等为思想特征 庄子以相对 主义 怀疑主义 绝对自由主义等为思想特 征 2 道教系统 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了五斗米 道 张角在冀州 今河北一

6、带 创立 了太平道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老子想尔注 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 形成的标志 五斗米道以老子为教主 以 道德经 为基本经典 太平道以 太平经 为主要经典 以生为乐 以长寿为大乐 以不死为极乐 道教形成以后 逐渐分为南北两派 北方道教称为 符箓派 南方道教称为 丹鼎派 北方道 教体系主要 是由寇谦之 充实整理 南方道教经过葛洪 陆修静 陶弘景等 人的努力 形成了丹鼎派的完整理论体系 著名的道士有葛洪 寇谦之 陶弘景 孙思 邈 司马承祯等 洞天福地说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道教门派划分 从学理上划分 有积善派 经典派 符箓派 丹鼎派 金丹 派 占验派五类 从地区上划分 有龙门

7、派 崂山派 随山派 遇山派 华山 派 老华山派 鹤山派 霍山派 武当派等 从人名上划分 少阳派 王玄甫 正阳派 钟离汉 纯阳派 吕洞宾 海蟾派 刘 操 三丰派 张三丰 萨祖派 萨守坚 紫阳派 张伯端 伍柳派 伍冲虚 柳华阳 重阳派 王中孚 尹喜派 关 尹 金山派 孙玄清 阎祖派 阎希言 吕洞宾 张三丰 云鹤派 何仙姑 金丹派 曹国舅 玉线派 樵阳真人 灵宝派 周祖 太一教 萧抱珍 全真教 王重阳 正一教 张宗演 真空派 鼓祖 铁冠派 周祖 先天派 广慧派等 八仙过海 全真七子 混元派 太上老君 南无派 谭处瑞 清静派 孙不二 金辉派 齐本守 正乙派 张虚静 清微派 马丹阳 天仙派 吕纯阳 玄武

8、派 真武大帝 净明派 许旌阳 云阳派 张果老 虚无派 李铁拐 张果老 铁拐李 金元以后 中国道教主要有两大派 正一道 全真道 正一道祖师张道 陵金身塑像 全真道创始人 王重阳 两派的主要区别 正一道是荤素随意 全真道一般吃素 正一道可以有家室 全真道一般独身 正一道一般头上无髻 全真道一般头上有髻 正一道一般散居在民间 全真道一般生活在宫观 正一道主要以符箓斋醮 祈福禳灾 降邪驱鬼 超度 亡灵为主要活动形式 全真道以清静无为 去情去欲 修心炼性 养气炼丹等为内修形式 以传道济世度人 为外修形式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 以此 读史 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 鲁迅 著名的四大道观 江西的龙虎山 湖北 的武

9、当山 四川的鹤鸣山 安徽的齐云山 道藏 是研究道教理论的百科全书 武当山道观 道教主要节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 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 玉皇圣诞 农历正月初九 王母娘娘圣诞 农历三月初三 吕祖 吕洞宾 圣诞 农历四月十四 老君圣诞 农历二月十五 三 佛教思想 的形成和发展 1 佛教的传入 2 佛教的发展 1 佛教的传入 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二年 汉明帝永平年间 公元58 75年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2 佛教的发展 佛教理论和思维方式 众生平等 鸠摩罗什主要翻译作品 维摩诘经 金刚经 妙法莲华经 阿弥陀经 大品般若经 法华经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 大量佛教石窟的开凿

10、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商隐 天台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净土宗 密 宗 禅 宗 六祖慧能 生 死 轮 回 因 果 报 应 众 生 平 等 神 不 灭 禅宗是流传最广 影响最 大的 是佛教中国化 世俗 化的典范和成熟的标志 前念迷即凡 后念悟即佛 识心见性 自成佛道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担水劈柴 皆成佛道 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流 一灯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灭万年愚 禅 宗 语 要 尽 在 五 灯 禅宗两部重要经典 坛经 五灯会元 历史上的 三武一宗 灭佛 北魏魏武帝 北周周武帝 唐武宗 后周周世宗 随营大佛贱如柴 大乐编钟满市

11、排 元好问 杨文会 1837 1911 太虚 1890 1947 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 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 类去做神做鬼 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 里去做和尚的佛教 乃是以佛教的道 理来改良社会 使人类进步 把世界 改善的佛教 太虚法师 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和谐社会 从心做起 中国佛教三大系统 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 南传佛教 中国佛教三大系统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 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 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的佛教 二是指用藏文 藏语传播的佛教 主要派别 宁玛派 红教 萨迦派 花教 噶举派 白教 格鲁派 黄教 四大活佛转世系统 达赖 班禅 章嘉活佛 内蒙古 哲布尊丹巴 外蒙古 西藏 布达拉宫 哲

12、蚌寺 色拉寺 扎什伦布寺等 青海 塔尔寺 隆务寺 佑宁寺 布达拉宫 甘肃 拉卜愣寺 卓尼寺 四川 格尔底寺 甘孜寺 甘孜寺 云南 格丹松赞林寺 北京 雍和宫 雍和宫 中国佛教三大系统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 老挝 柬埔寨 泰国 缅甸 斯里兰卡 四大佛教名山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 安徽九华山 四大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四大菩萨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研究佛教的经典文献 大藏经 又称为 三藏经 佛教主要节日 佛成道节 农历腊月初八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 盂兰盆节 农历七月十五 二 历史上儒释道三教的 冲突与融合 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是坚持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原则 一

13、先秦时期 儒道思想的冲突和融合 先秦时期各派主要矛盾冲突 儒墨之争 仁爱与兼爱 厚葬与节葬等 儒道之争 有无与无为 道德与自然等 儒法之争 德治与法治 性善与性恶等 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大 道 废 有仁义 智 慧 出 有大伪 六亲不和 有孝慈 国家昏乱 在忠臣 老子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荀子 以儒为主 融合道 法 兼采名 墨 易传 儒 道 阴阳思想相融合 韩非子 以法为主 融合道家 吕氏春秋 以道为主 兼儒墨 合名法 二 汉魏晋南北朝 时期思想的冲突和融合 1 两汉时期 太平经 吸收了不少儒家的道理 表现出儒道合一的思想特征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

14、道的冲突与融合 儒道之争 名教与自然 佛道之争 夷夏之辨 儒佛之争 神灭与神不灭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道的冲突与融合 儒佛之争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何晏 便竭力将 儒家经典 论语 与 老子 沟通起来 他的 论语集解 就思想本质而言 就是以老解儒 以道解儒的典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道的冲突与融合 佛道之争 南朝顾欢 夷夏论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佛的冲突与融合 佛道之争 晋人孙盛 刘宋学者何承天 报应问 答宗 居士书 达性论 南朝萧梁时期范缜 神灭论 范缜 思想资源 荀子 形具而神生 桓谭 薪火之喻 何承天 形神相资 桓谭 何承天 荀子 神即形也 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范缜 神

15、灭论 一是开启了以儒释佛 儒佛互让 的学术思潮 二是把儒家一些理论融入佛理 以期证明佛教义理不仅不妨碍儒 教的推行 而且会有相当大的推 动作用 刘宋名僧慧琳 均善论 梁人刘勰 灭惑论 梁和尚僧顺 释三破论 梁武帝萧衍 孔释兼弘 三教并用 刘 勰 三 隋唐时期 儒释道的冲突和融合 1 隋朝 佛 日也 道 月也 儒 五星也 李士谦 颜之推 颜氏家训 2 唐朝 唐高祖李渊 父子君臣之际 长幼仁义之序 与夫周 孔之教 异辙同归 弃礼悖德 朕所不取 唐太宗李世民 朕今所好者 唯尧舜之道 周孔之教 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 失之必死 不可 暂无耳 孔颖达 房玄龄 颜师古 五经正义 春秋 三传束高阁 场景一 唐

16、初政策 三教共存 道先佛后 老教孔教 此土先宗 释教后兴 宜从客礼 令老先 次孔 末后释宗 其僧 尼 道士 女冠宜依其旧 李渊 若释家治化 则释门居上 李世民 场景二 傅奕反佛与名僧法琳的回应 道士李仲卿著 十异九迷论 刘进 喜著 显正论 反佛 法琳著 破邪论 辩正论 广 析疑论 等予以回应 辩正论 宋刻本 唐 法琳撰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诽毁我祖祢 谤谎言我先人 如 比 要 君 罪 有 不 恕 李世民 诘沙门法琳诏 有念观音者 临刃健康不伤 法琳 场景三 韩愈反佛 唐武宗灭佛 韩愈 唐武宗 释教在道法之上 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今之伽蓝 制过宫阙 穷奢极壮 画缋尽工 宝珠殚于缀饰 壤材竭于轮矣 狄仁杰 王公士民瞻奉舍施 唯恐弗及 有竭产充施者 有燃香臂顶供养者 资治通鉴 韩愈 谏迎佛骨表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历史上的 三武一宗 灭佛 北魏魏武帝 北周周武帝 唐武宗 后周周世宗 唐武宗灭佛 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