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230646 上传时间:2017-06-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α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课资料/物理学史与技术发展史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卢瑟福专攻 射线 散射导出原子核 射线的研究和原子核的发现在探索原子奥秘的征途中,发现电子是一大胜利,发现原子核又是一大胜利,它们都是物理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只有在发现了电子和原子核之后,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原子理论,对光谱作出合理的解释。原子核的存在是卢瑟福在多年研究 射线的基础上,经过周密分析和计算后作出的理论判断。卢瑟福原是新西兰人。1895 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当研究生。他的导师就是电子的发现者 JJ汤姆生。他和汤姆生一起,研究 X 射线对空气的游离作用。贝克勒尔发现铀辐射的消息促使他转向铀辐射。1898 年,为了比较 X 射线

2、和铀辐射在穿透本领上的差别,他用铝片挡在铀辐射的前面,观测经铝片吸收后的辐射强度。就在这个实验中,卢瑟福发现铀辐射有两种不同的成分,它们的穿透本领相差悬殊。他把容易吸收的成分叫做 射线,穿透本领强的叫做 射线。不久,贝克勒尔证明了 射线带负电,在磁场中会偏转,后来又确定了 射线就是高速电子流,和阴极射线没有本质区别。1900 年,法国物理学家维拉德发现,在铀辐射中还有一种成分,比 射线穿透本领强得多,但不受磁场偏转。他把这种成分叫做 射线。后来他也搞清楚了, 射线是比 X 射线频率更高的一种电磁辐射。、 射线都可从铀辐射中得到,但它们的本质却很不相同,现在人们都知道,这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行为是

3、截然不同的(图 1) 。这三种射线中最复杂的是 射线,因为当时人们并不知道 射线在磁场中会偏转。卢瑟福知难而进,以大量实验确定了 射线的本质。对于卢瑟福来说,他要研究的是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他意识到 射线有重要价值,因为它比其他射线更易于吸收。在发现这些射线之后,他就集中精力弄清 射线的性质和来源。为此,他做了大量实验,其中关键的有两个: 图 1 、 射线在磁场中的行为备课资料/物理学史与技术发展史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1)电磁偏转实验。其装置如图 2 所示。放射性物质镭搁在容器的底部,射线由下而上,经过平行隔板,穿过铝箔进入金箔验电器,造成空气电离,使金箔验电器原来的偏转减小,偏转减小的

4、程度代表了辐射的强度。与此同时,氢气由上而下,穿过铝箔和隔板,以驱赶镭释放的放射性气体(氡) 。图 2 卢瑟福的 射线电磁偏转实验然后,他在平行隔板区域内垂直纸面加一磁场,果然发现电离减小了,说明 射线在磁场中也有偏转。为了判定 射线所带电荷的正负,他在隔板上加了一排小钢条 C 把通道挡去一半,同时改变磁场的方向,直到找到 射线不能通过的条件。从这个实验,卢瑟福判定 射线带的是正电荷,和阴极射线不同 , 射线是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的 。卢瑟福进一步又在隔板间加电压,使 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隔板,求出不能通过隔板的条件。根据电场和磁场的截止值,求出了 射线的速度与荷质比。(2)光谱实验。从上面

5、测得的荷质比,初步得知 粒子与原子相近。还有迹象表明, 粒子可能就是带电的氦原子。但科学论断不能凭猜想,必须有真凭实据。卢瑟福想到用光谱方法,并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 3。图中 A 是 射线管,是由极薄(仅 0.01 毫米厚)的玻璃做成,内封有放射性气体氧,发出的 粒子可以穿过薄玻璃壁,进入外层玻璃管 T,被收集在管内,以气体形态储存起来。大约过了两天, 粒子收集足够以后,将水银提升,把它们压缩到放电管中。结果,从放电得到的光谱显示氦的黄线,证明 粒子果真是氦原子。就这样,卢瑟福彻底查清了 射线的底细,为阐明放射性规律和利用 射线探测物质奥秘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图 3 卢瑟福的 射线

6、光谱实验然而卢瑟福并没有到此止步,他和他的合作者继续探讨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就备课资料/物理学史与技术发展史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在用 射线打击金原子时,他们作出了原子物理实验中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原子核的发现。对于卢瑟福来说,他的目标是要用 射线轰击各种物质,以了解 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就好比为了探测气象,向高空放出气球;为了了解化学物品的成分和属性,加上几滴试剂一样。所以他研究 射线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这项工作会导致原子核的发现。他一直相信的是 JJ汤姆生的实心正电球模型也叫葡萄干蛋糕模型。JJ汤姆生假设,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的。图 4 是卢瑟福和助手盖革(H G

7、eiger)进行 粒子散射的实验设备。这是一根长约 2米的玻璃管,拍成真空,放射源 R 置于一端, 粒子打到金箔 S 后散射到荧光屏 Z 上。荧光屏每接到一个 粒子,就会发出一次闪烁,观察者用肉眼经显微镜 图 4 用闪烁法观测 散射M 读取闪烁数。然后,沿支架 PP 移动显微镜读取不同位置的闪烁。根据实验统计结果绘成如图 5 所示的曲线。从曲线的坐标可以看出,即使经过两片金箔的散射,打到荧光屏的位置所离开中心的距离最大也不过是 10 毫米,计算下来,偏角不超过 l。 为了比较金箔与铝箔对 粒子的散射作用,盖革和学生马斯登(E Marsden)继续进行 散射实验。然而,实验的进行并不如人意,得不

8、到尖锐的 射线束,计数很难精确,重复性甚差。于是他们把“枪管加长到 4米,以为管子长了,准直性可以改善。实际上仍然很糟。他 图 5 盖革的 散射曲线们那里知道,一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大角度散射正在干扰他们的实验,有些 粒子经器壁反射也会使荧光屏发出闪光。盖革和马斯登正在束手无策之际,卢瑟福到实验室巡视来了。对于他们的困境,卢瑟备课资料/物理学史与技术发展史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福沉思片刻,向他们建议说:“你们是不是试试让 粒子从金属表面直接反射,看看有什么效果。 ”于是,年轻的学生马斯登就在盖革的帮助下,用最简易的装置(图 6)做了一个实验。图中 AB 是 源,铅板 P 当屏蔽, 粒子不会直接打到

9、荧光屏 S 上,当他们把金属片 RR 放在距管口 1 厘米远处时,荧光屏上竟立即出现了闪烁。马斯登大惊,他立即报告卢瑟福。这个结果是如此的出乎意料,以至于卢瑟福在许多年后回忆说:这就像大炮打到香烟纸上,又被反弹回来一样的不可思议。为了证实这一反常现象,他们将实验做了一番改进。如图 7 所示,用放射性更强的镭作 源 A。 粒子从 A 发出,投向铂反射片 R(R 面积约为 1 平方厘米) ,用显微镜在荧光屏 S 的不同位置上进行观测,统计闪烁的总数。 粒子的发射总数可从放射源的剂量估算。经过比较,结论是:入射的 粒子每 8 000 个有一个要反射回来。从汤姆生的正电球原子模型出发,也可对大角度散射进行解释,不过估算的 图 6 盖革和马斯登用一金属板 图 7 盖革和马斯登的改进装置反射观测到 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几率不大于 1l0 3 500,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字,而实际所得却为 18 000。卢瑟福为此苦思了很长的时间。到 1910 年底,他终于作出决断:只有假设正电球的直径远小于原子作用球的直径,才能满足 粒子穿越单个原子时产生大角度偏折的要求。这个正电球占有原子绝大部分质量,处于原子的中心,这就是后来人们普遍称呼的原子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