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22788757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文言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造化钟神秀钟: (2)决眦人归鸟眦: (3)会当凌绝顶会: (4)浑欲不胜簪浑: (5)老翁逾墙走逾: (6)三男邺城戍戍: (7)二男新战死新: (8)夜久语声绝绝: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语句: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

2、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通过描写花和鸟来表现诗人悲怆心情)的语句: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语句的: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战争惨烈)的语句: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破坏严重)的语句: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第26课三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阙qu 曦x 襄xing陵 湍tun 巘 yn 漱sh 属zh引

3、凄异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夏水襄陵。襄: (2)沿溯阻绝。沿: 溯: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疾: (4) 略无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 (6)属引凄异。属: 引: (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飞漱: (8)自三峡七百里中职自:(9)自非亭午夜分自: (10)略无阙处略无:(11)不见曦月曦: (13)或王命急宣或: (14)有时朝发白帝有时: (15)霜旦 亭午 夜分 荣 宣 虽 御 素回 巘(yn) 漱(sh) 肃 三表示概数。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一词多义绝沿溯阻绝断,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词类活用 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回清倒

4、影清波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的句子是 (2)写三峡夏季水势之大的句子是流之速的句子是(3)用以渲染三峡凄清悲凉气氛的渔歌是: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6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7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5、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9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10“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11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12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13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14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17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6、作者郦道元(人名),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学家(称谓)。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水经注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注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补充:精要笔记:赞美三峡雄伟而秀丽的山水风光。第一节写三峡的山高,第二节写夏水之急,第三节写春冬山林间的水清,第四节写深秋时节的凄凉。结构提纲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分特点:

7、(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第27课短文两篇一、重点字词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 (3)晓雾将歇。歇: (4)夕日欲颓。颓: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6)沉鳞竟跃沉鳞: 跃:【共】 【谈】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竞跃】争相跳跃。竞, 【欲界】 【仙都】 【复】 (6)念无与为乐者。念: (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闲人:户 欣然 遂 寝 空明 交横 盖 耳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8、)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3)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念无与为乐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9、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回答下列问题答谢中书书1、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2、答谢中书书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

10、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记承天寺夜游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4、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11、5、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6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0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12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

12、答) 13记承天寺夜游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14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15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16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补充:答谢中书书精要笔记:(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2)先仰视“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