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548312 上传时间:2020-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选秀节目对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 一、选秀节目特点 “选”是挑选、评选的意思,“秀”是英文单词“show”的音译,是表现、展现的意思。 顾名思义,“选秀”就是通过对人们真实的展现,来加以挑选和评选。基于这样的意义,选 秀节目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对真实人物的展现和表现;第二,是通过观众参与评选 的方式进行竞赛。 选秀节目的这种形式使得选秀节目具有如下特点: 1 真实性。选秀节目的选手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普通人,而不是电视台事先安排好的演员,他们在舞台上展现的是自己真实的生活和经历。 2 互动性。普通的电视节目都是由编导策划、录制好的,观众只能单纯的收看而不能影响节目的进程。选秀节目的进程

2、和结果很大程度上可以由观众的投票决定。 3 故事性。与一般的综艺节目不同,选秀节目每期都有延续性。随着比赛的进行,选手们的生活、经历也会慢慢被挖出来,形成完整的叙事。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在全国范围内风靡火爆。报名参与人数达12万之多,全国收看年度总觉选的观众约有2亿。据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统计,超级女声白天时段收视份额最高值突破10,居CSM31城市同时段播出节目收视份额第一。与此同时,湖南卫视获得可观收益(赞助费+广告收益 +短信收益+衍生收入+品牌),其中,2005年度决赛的广告价格(11.25万元/15秒)超过了央视最高的电视剧贴片广告价格(11万元/15秒)。 由此,选秀

3、节目在我国正式拉开帷幕,并遍地开花。继湖南卫视的超女之后,央视、东方卫视等几大电视台也相继开播了梦想中国、我型我show、加油好男儿等的选秀节目,这些节目在明争暗夺收视率的同时,共同分享着“选秀”这块刚刚在我国出炉的“奶酪”。对此,我们不免会想,选秀节目为何能在我国大放异彩,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基础,它抓住了受众什么样的心理,让人们如此着迷,同时,它又对文化与受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二 选秀节目的社会文化层面 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文化领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字眼:休闲、草根、狂欢化。注重娱乐与休闲,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平民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逐渐被唤醒。这一现象在电视领域,就表现为一场角力。在这场角力中,既

4、有主导话语引导受众的欲望,也有受众不甘心被引导,从而自己生发出意义的“狂欢”企图。有学者提出,“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从历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狂欢化活动。它们通过社会成员的群体聚会和传统的表演场面体现出来,洋溢着心灵的欢乐和生命的激情。”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形式,在工业化的当代社会中,在传统民间活动的生命力日渐暗淡的背景下,这种狂欢文化又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和释放呢?研究蕴含在电视文化中的人类狂欢热情,再看看诸多电视节目是如何试图调动起受众的狂欢心态的,我们会发现,电视、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一场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精心营造的集体狂欢。而风靡一

5、时的选秀类节目,正是这种集体狂欢的体现。 在巴赫金的理论中,狂欢节的特点在于:文明与戏谑、荣辱与失落、歌颂与诅咒、严肃与纵欲、高尚与卑微,都是“正反同体”和“互为嘲讽”的。而“狂欢式”文化则表现出全民性、诙谐性、双重性、平等性和贬低化等特征,对照电视文本,我们发现,这些元素都可以如此轻易的在电视文化中找到它们的对应点。 (一)选秀节目风靡的社会文化基础 超级女生:一个“狂欢化”的文本 风靡一时的超级女生正是一个带有狂欢印记的典型文本。这档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平民化的歌手选秀节目,对参赛者不加任何限制,不论外型、年龄或者水平如何只要发出的是“女声”就可以参加,这样一档以互动性和平民性为基本特征的节目

6、,掀起了一场全民动员的参与狂潮,其基本精神和文化内蕴正是“狂欢式”文化的真实写照。 首先,节目具有典型的平民化风格。不问出身,不讲条件,超级女声以一种“英雄莫问来处”的气概发动了一场平民的游戏,参赛选手体现出完全平民化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又可以促使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产生一种情境换位的心理感受,出现类似于“她们的水平跟我差不多”或者“如果我去参加可能比她们还好”的想法。同时,由于将对选手生杀予夺的大权交给了观众,使普通观众拥有了对评判权的部分掌握,进一步的加深了这场游戏的平民化特征。在超级女声的狂欢节上,所有的人都是参加者。“狂欢节不知道何为舞台,换言之,它根本不承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区别狂欢节不是供

7、人观看的奇观:人们就生活在其中,而且每个人都参与,因为狂欢节的观念本身便将所有人都拥抱在一起。” 其次,超级女声的演绎过程,蕴藏着一种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戏仿,而戏仿正是“狂欢式”文化的本质。 一名选手从参赛开始,便踏上了一个类似于狂欢节加冕的对明星的模仿过程,而基于贯彻节目始终的平民精神和娱乐精神,这一模仿过程又带着几分戏谑的味道。从报名到海选,热烈的气氛、对成为焦点的憧憬,使得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弥漫着一种快乐的加冕氛围,海选中一些千奇百怪的演唱者和评委戏谑、轻松的评论更为这一氛围添上了戏剧色彩。等到最终的决赛,气氛一步步高涨,最终的胜利者真的如同明星一般成为大众关注的中心,并举行了隆重的“

8、加冕仪式”,真是一个热闹的狂欢游戏! 第三,超级女声贯彻了狂欢文化的平等精神。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狂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取消等级,使人趋向亲昵。超级女声在一种大众共同参与的气氛中,取消了人们之间的身法差别,无论选手、现场观众还是电视观众,都沉浸在特定的狂欢氛围里,感觉到一种身份和人格上的平等意味,体验到一种游离出日常生活之外的身心自由。它让平民重估了“上与下”的社会关系,传递了一种平等主义意识。一切都表明,这不是一场选秀,而是一次交由观众和选手自由发挥的狂欢。 (二)选秀节目的风靡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中国电视文化的狂欢化倾向 超级女声这个电视节目,已经在我们面前清晰的呈现出了一个电视文

9、化的狂欢化文本样态。而扫描整个电视文化的现实表现,也同样生动地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的“众神狂欢”。这样的状况与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大众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迅速勃兴,一跃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人们迅速抛弃了所有的传统,整合社会思想的中心价值观念也不再有支配性,偶像失去了光环,权威失去了尊严,在市场经济中解放了的众神迎来了狂欢的时代”。“狂欢”迎合了中国后现代文化潮流下种种“中心”神话消解的现实,满足了民众想要打破文化敬畏的游戏心理,让民众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获得了身心的解放。在巴赫金看来:“狂欢节弹冠相庆的是暂时的解放,即从占统治地位的真理与既定的秩序中脱身的解放,

10、它标志着对所有的等级地位、一切特权、规范以及禁律的悬置。”无论是狂欢所推崇的颠覆性、狂欢所追求的平等化、狂欢本质上的游戏性,还是狂欢内蕴的自由精神,都让人们体味到了曾经遭受压抑的感性与愉悦之花的绽放。于是,众多的电视游戏节目、电视剧、“真人秀”、知识竞猜、综艺晚会等狂欢化电视文本被制造出来,中国的电视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狂欢文化的电子版本。 然而,这种狂欢化的电视文化在给老百姓带来愉悦和自由的同时,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巴赫金看来,狂欢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暂时拒绝官方世界的机会,社会等级、财产、职业、家庭、性别以及年龄差异的障碍被暂时逾越,而提出了一种让人们平等、富足和自由生活的乌托邦式的

11、承诺。“狂欢式”的电视文化为人们提供的正是这种具有普泛性的大众情绪的宣泄场域和想象空间。然而,既然一切都是暂时的,那么所有的狂欢注定只能是一个空泛的美梦。这样的“狂欢”结束后,给人们留下的是什么呢?在狂欢中,关注的是感官的愉悦、身体的快感,而理性思考和救赎精神的缺席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有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时刻利用媒体自身的技术优势及其商业背景进行“公开的欺骗”,从而使大众获得一种“摆脱思想的解放”。这虽然是在资本主义的特定文化语境下进行的一种解析,但对于在市场经济于政治宣传的双重逻辑下运行的中国电视文化来说,其实更加应该引起高度的警惕。文化工业所生

12、产的各种商品,受到了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需求的支配。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电视文化必然会受到商业逻辑的控制,透视狂欢表象的背后,一张牢固的文化工业之网在有条不紊的通过快感的生产收罗着工业所需要的金钱和利润。而在缺乏实质的物质和人文基础的狂欢表象下,隐藏的是文化内蕴的苍白和想象褪色之后遗留的精神空虚。为了达到最大的利润目的,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些看似丰富多彩、热闹动感的电视节目,实质上迎合的是大众最低的共同文化和素养。大众狂欢的场面掩饰了社会的真实问题,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象和欢声笑语中,观众从现实中被分离出来。处于暂时的“失忆”状态,成为一个被操控的木偶。这种现象对受者而言,往往意味着传统价值观的崩溃,

13、意味着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失去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失去求知和创造的愿望。留下的,不过是失重的快乐和远离现实的幻梦。 三选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层面 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传播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让广大受众接受传播者传递的有关信息,进而影响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情绪、价值取向、和行动决策等。因此,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占据突出的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众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对电视传播媒介来说,收视率高则代表受众群体广泛,而作为电视娱乐节目之一的选秀类节目,更是要千方百计的抓住观众的胃口,创造高收视率从而“生存”下去。不得不承认选秀节目在我国一时期内确实创造了奇迹,但它的泛滥,又为其的“失

14、宠”埋下伏笔。 (一)选秀节目收看动机 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两大类。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 例如饥饿、性、睡眠等。社会性动机即心理性动机,源于社会需求,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是 最主要的两大类社会性动机。动机源于需求,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层次从低到 高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其中 生理和安全需求与生理性动机相对应,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与社会性动机相对应。根据以上动机和需求理论,我们将观众收看选秀节目并成为“粉丝”的动机归纳为以下三种: 1、 社交动机:选秀节目可以提供与周围交谈的更多话题,通过当“粉丝”可以认知更

15、多新 朋友。现代受众都是生活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社会中,所谓社会化是指使自己融入到某一个社会规范之中,认知这个社会并且被这个社会规范所接受。社会化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讲,在其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爱的宣泄:为偶像付出使自己感到快乐和生活的放松。追星,在心理学上叫做“偶像崇拜”,一般被认为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固有特点。被偶像吸引,为偶像付出是追星族,尤其是青少年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 3、 自我实现:当粉丝可以体验造星的成就感,选秀节目使自己看到了人生的梦想。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受众也总是抱着一种观望内省的心态。而民星选秀节目则正好投其所好,受众看着一个与自己相似的普通人,一步步地迈向明星的道路,从

16、他们的过程中通过感同身受而获得自身的快感。 除以上三点主要的动机之外,选秀节目本身还有很多特点迎合了受众的收看心理。 1、节目内容的真实、连续和娱乐性 在提倡返璞归真的现代社会,电视观众看惯了荧幕上那些包装精致的演艺秀,转而更容易关注真实生活和形似真实生活的“真实电视”。原生态娱乐节目刻意强调的不包装,真实再现,则暗合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 同时,选秀节目的连续性,使节目像电视连续剧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一样,一环套着一环,充满了悬念,并且直到剧终胜者浮现的那一刻,悬念才会被揭晓。它不像独立单元的室内情景剧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会对下一个环节构成影响。这种连续性吸引着受众,使节目拥有着较为固定的收视群。 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的内在属性,也是电视媒体在与报纸、广播等媒体竞争中常胜的一大法宝。选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