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2496379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_康德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研究2000年第 6期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纲 康德山 区域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地方化的 必然要求 是区域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必 然趋势 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社 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理论直接影响着教育发 展战略的确定 同时 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构 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模式 以适应社会对 人才培养 知识传递和创新 科技发展的需要 实现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正是基于当今社会 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对教育的要求 一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时代背景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首先得自于当 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 可持续发展 可持 续发展的提法始于 20世纪 60年代末期 80年 代

2、正式在有关文件中出现 到 90年代特别是 21世纪议程 的出台使可持续发展被广泛接 受并成为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 我国积极响应 21世纪议程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 帮助下于 1994年制定了 中国 21世纪议程 白 皮书 提出了人口 经济 社会 资源和环境 协调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强调 制定和实施 21 世纪议程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中国未来和 下一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 国的 九五 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非 常明确地将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一起确立为 我国走向 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更是离不开当 今知识经济的挑战 人类经济经过农业经济 工 业经

3、济发展阶段之后 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 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 一个 国家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财富的增长 将 越来越主要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生产的水平 知识进步的程度和知识创新的能力 能否抓住 这一机遇 将决定各个国家在 21世纪全球发展 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人才作为知识生产 力的代表 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资源 因此 面 对知识经济 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变人力 资源为人力资本 以此使社会登上知识经济之 船 开发人力资源 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必 须依靠教育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人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 可以 说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知识经济的挑 战 从根本上

4、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与全球一体化 与区域化并存的趋势紧密相连 科技的进步 经 济的发展 全球成为一个 地球村 国与国之 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已趋频繁 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发展 现代教育表现为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和开 放性 国际性的发展特征 与此同时 社会的 区域性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各种区域经济联 合体的成立 把全球经济分为几大区域 从而 使全球社会发展也体现出区域性的鲜明的民族 特色 社会的区域性发展 直接作用 影响并 决定着社会的总体发展 一体化和区域性并存 的发展格局 要求教育要体现出国际性和民族 性相辅而成 小到一个国家内部而言

5、宏现调 29 控 微观放开 发挥地方的主体性 也使经济 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作 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教育也 随之体现出很大的地方差异 总之 知识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 区域优先发展教育的客观需求 可持续发展理 念和一体化 区域性并存的发展特点是区域教 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依据 世纪之交 各国 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共同趋向与特征 这 是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前提 第一 教育先行 教育发展对经济振兴的 推动和先导作用 日益为各国所重视 教育不 仅在所有行业中得到相对优先的发展 而且必 须实现适度超前发展 改变仅仅依据经济发展 的现实要求来确定教育发展战略的被

6、动适应的 传统思维模式 立足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及 战略要求 前瞻性地确定教育发展的主动适应 的现代思维模式 第二 教育改革的浪潮风起 云涌 各国普遍关注把国家发展计划同教育发 展和改革计划结合起来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在 发展中寻求活力与效率 主要表现为 教育的 开放性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样化 教育 的科学化 第三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理想 是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 造就能够在现代社 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创造 者 第四 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和加强素质教 育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攻 方向 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 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以政策法规的形式

7、予以体现 我们以为 素质教育目标与可持续 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 研究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基础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使区域规划教育发展 战略成为可能 使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具 有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巨大变 革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行政体制越来越 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与不适应性 严重地阻碍着 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 1985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 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实行基础教育地方负 责 分级管理的原则 并将全国划分为经济文 化较发达地区 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 采取分片指导的方针 在高等教育方面 国

8、 家要求要充分发挥各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 性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 通过合 作 合并 共建等 加大了地方对所在地高校 的控制力度 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 确定了中 等职业技术教育 主要由地方负责 中央各部门 办的这类学校 地方也要予以协调和配合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间在自然条件 自 然资源 人口密度 文化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 的差异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了教育 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 展要求教育的地区结合与之相适应 改革不合 理的教育结构 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教 育的地方化 地方化是使区域教育与区域经济 相适应的根本措施和出路 它使各地方在国家 宏观控制和有关方

9、针 政策指导下 能够自觉 主动地规划区域教育发展 调动地方办教育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区域教育实践的发展 为区域教育可 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现实基础 随着区 域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地方化的深入 我国也出 现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教育范例 各地根据区域 实际 进行区域性改革实验 努力探索符合区 域特点的教育发展之路 发达地区的区域教育 譬如珠江三角洲教育 苏州教育等 欠发达地 区的区域教育 譬如河南油田教育 阳泉市郊 区教育 汨罗教育等 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教育 譬如宁夏海原县的教育等 三类地区各具特色 的区域教育探索使探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 有坚实的实践土壤 为我们从更大范围的实践 基础上 通过归纳

10、分析探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 展的一般规律和实施战略提供了条件 三 研究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大致包括 公平 性原则 即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可持续性原则 即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系统可持续性的保障 和 谐性原则 即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保持 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生活领 30 域 而且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适用的原则 它 对教育发展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可 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带来对教育功能的再认 识 第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具有可持 续发展能力的教育体系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 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 展能力的人才 为经济社会

11、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即保持教育系统 自身的生机和活力 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目标的制定 教育结构 教育组织形式 等方面避免短期效应 始终保持 为尚未存在 的社会培养人才 的前瞻性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 功能进行了反思 并且对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教 育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 可持续发展是经 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根本转变 经济增长主要通 过发展教育进而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素 质的提高来实现 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为建立可 持续发展模式的经济服务 最大限度地开发人 的潜能 培养和提供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 人才 第二 可持续发展关于社会发展必须公 正和谐的思想在

12、一定意义上对教育提出了更为 广泛的政治功能要求 促使人们从实现社会公 正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 从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这个基本点上对教育政治功能的内涵作 进一步理解 第三 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 在教育可以普遍提高人的素质 增强人的生态 环境意识 发展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科学技术并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帮助人们认识 自然 改造自然 保护自然 根治环境污染 第 四 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 观 它把关注对象从物转到人 不仅把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检验尺度和目标 而且 注重开发人的精神资源 提升人性 重建人的 文化价值观 它赋予教育的文化传递和创新功 能以新内涵 突出了教育在

13、人发展中的作用 第 五 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为优化人口的有 效途径 教育通过提高人口的文化素养 有助 于有计划 有目的地控制人口总量 提高人口 质量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对 于教育功能的再认识 为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研究确定了方向 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指 向为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四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教育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划内多个衔接 在一起 共性比较突出的行政区划联合成的广 义区域的教育 每一区域内的教育属性 教育 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手段 教育评价以及相 应外部支持系统具有同一性和相关性 区域教 育介于宏观的国家教育与微观的学校教育之 间 国家教育所发生的各种关

14、系和规范必然会 在区域教育中反映出来 同时区域教育又以自 身的关系与规范能动地影响到具体而微观的学 校教育之中 区域教育 是国家教育的中观层次 是关 于教育的区域性研究的视点 促进区域教育的 发展 对有效完成国家规定的国民教育任务 实 现国家教育的总体发展 积极推动区域政治 经 济 文化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 具有 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 经 济 文化的全面不断进步与改革开放的持续深 入 使区域意识逐步走向自觉并且区域经济逐 步走向自主发展 这就为开展教育的区域性研 究提供了现实土壤 随着教育改革向诸如教育 体制改革等深层面的延展 教育如何在社会发 展的一些局部领域及特定区

15、域首先获得适度超 前发展 开始成为我国实施社会发展规划及其 战略的重要一环 我们认为 在我国建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区域教育是有可 能获得相对独立 自主 优先发展的 因此 在 实现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同时 在重视促进区 域性发展的同时 应重视首先实现区域教育的 可持续发展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可持续发展在 特定区域内的体现 也是区域教育走上自觉之 后的客观需求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 教育不断挖掘和培育区域内影响教育发展的利 导因子和不断克服限制因子 始终使利导因子 处于主导地位或至少与限制因子相持 呈螺旋 式上升的发展 用比较直白的语言陈述就是指 区域教育应适应区域社会 经

16、济可持续发展的 要求 适度超前发展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 力和环境意识的人 形成区域教育自我调节机 制和创新机制 达到自主个性发展 使区域内 31 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 教育内在活力不断增 长 办学效益 教育质量 区域内人口素质保 持持续稳定提高 换言之 区域教育可持续发 展必须始终适应区域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 需要 适时调整办学结构和办学模式 为区域 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和高素 质劳动者 提高整个区域内人口素质 区域教 育应放在区域发展的优先地位 区域内政府确 保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 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 理解教育 支持教育的氛围 区域教育应具有 强大的内在活力 形成区域内大教育网络 使 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我国的教育现状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相对不 足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情 况 区域教育如何进一步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 配置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增大产出投入比 实 现教育效益最大化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基础 当前 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是符合区域 教育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不仅要教给受教育者某种知识 更重要的 是帮助学生获得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