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306464 上传时间:2020-03-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中医针灸治疗(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针灸论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针灸治疗摘要:文章综合了近年来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及实验方面的一些认识,从灸法、针刺配合灸法、针药结合等方面对本病的治疗进了论述并针对今后研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面。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针灸临床;针灸实验溃疡性结肠炎1(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该病有病程漫长、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本病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感染、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

2、。西医主要通过抗炎和免疫抑制治疗本病,但复发率高、副反应大。近年来,采用针灸疗法治疗UC获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临床治疗1.1灸法治疗钟志刚等2采用隔姜灸神厥穴治疗UC,将艾柱置于新鲜生姜片上施灸,12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炒山药、炒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大枣)水煎内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P0.05)。王松梅等3采用神阙隔药灸治疗UC,在神阙穴上严格消毒后,填入药物(白术、木香、元胡、冰片各等份研末),脐周围以事先和好的长条状面团环绕一周(以防烫伤皮肤)。在药末上

3、放置圆锥形艾炷施灸,连续35壮,以病人感到有热气向脐内渗透,并扩散至下腹部为宜。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d后进行下1个疗程。并以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甲硝唑片作为对照,疗程与治疗组相同。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6.7%,明显优于时照组的23.3%、6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表明神阙隔药灸疗效优于口服西药。刘卫国等4亦采用隔药灸神阙治疗本病,治疗53例,治愈28例,有效21例,无效4例。张新维5艾灸治疗UC,主穴取天枢。脾肾阳虚加足三里、命门、关元;脾虚气陷加足三里、百会、长强;湿热郁结加足三里、曲池、合谷;气滞血瘀

4、加肾俞、脾俞、大肠俞。55例患者,痊愈25例,显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施茵等6取中脘、天枢(双)、关元穴隔药施灸治疗UC药饼配方(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治疗的31例UC患者,近期痊愈16例,好转12例,无效3例。1.2针灸结合单赤军等7以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脾俞、大肠俞、关元为主穴温针灸治疗UC,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荤腥油腻等食物。87例患者经25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7%。杨顺益8针灸治疗UC,以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为主穴。脾胃虚寒加脾俞、中脘;气滞湿郁加阴陵泉、行间、期门;湿热郁结加合谷、内庭;血瘀肠络加太冲、阳

5、陵泉、委中。每次选5个穴位温针灸,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非治疗日艾条悬灸神阙、足三里30min,其间服穿心莲片、田七胶囊。治疗3个疗程后,62例患者,治愈33例,有效24例,无效25例。马红学9采用针灸治疗本病,取脾俞、章门、肾俞、中院、天枢、关元、足三里、命门等穴位,个别穴位可配合灸法。对照组用柳氮磺吡啶配合甲硝唑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总有效率64.6%。两组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石云琼等10针刺关元、气海、天枢、(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上巨虚(双)配合艾条灸关元、气海治疗UC。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1个月后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

6、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王松梅11等治疗UC,先针刺关元、气海、天枢、上巨虚、足三里、阴陵泉,待得气后在关元、气海、足三里进行温针,30min后起针;接下来针刺脾俞、胃俞、大肠俞,20min后起针。肝郁乘脾者加针太冲,用泻法;肾阳虚衰失于温煦者加针肾俞,用补法;湿郁化热者加针曲池用泻法。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泼尼松对照。7d为1个疗程,间隔12d进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针灸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总有效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针灸组大便恢复成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1.3针药结合1.3.1针灸结合中药内服于洪12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UC

7、。双侧上巨虚和天枢穴温针灸1次/d。中药基本方: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制附子9g,大黄8g,葛根15g,黄芩12g,黄连18g,白芍12g,干姜6g,吴茱萸6g,炙甘草6g。腹痛明显加木香10g,延胡索15g;脓血便明显加白头翁15g,秦皮12g;伴里急后重加柴胡12g,升麻6g。水煎服,1剂/d,分2次口服。32例患者经1个月治疗后,临床治愈12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张相安13采用活血益气法加针灸治疗UC。以当归补血汤加四神丸加减活血益气,方药组成:当归、赤芍、黄芪、云苓、赤石脂、诃子、乌梅、干姜、肉桂、厚朴、川芎、牡蛎、建曲等制成颗粒,每次9g,每天3次

8、,温开水送服,7d为1个疗程。针法补法,并配合艾灸,主穴为:脾俞、章门、中脘、天枢、足三里、命门、关元。一月后78例患者中,治愈43例,好转18例,总有效率78.20%。殷英14以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墟为主,针刺用平补平泻法,随症加减:湿热内蕴型主穴加曲池、合谷,手法以泻为主,肝脾不和型主穴加肝俞、太冲,以泻法为主;脾俞、胃俞以补为主,并可于背部肝俞、脾俞、胃俞处施以走罐;脾胃虚弱型主穴加脾俞、胃俞、大肠俞、阴陵泉,以补为主,并可用隔姜灸;脾肾两虚:主穴加脾俞、胃俞、大肠俞、命门、关元,以补法为主可加灸法。各型均配合相应的方药内服。结果显示治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黄耀全等15观察

9、针灸结合口服中成药四君子合剂治疗UC与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对照。针灸主穴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并加用电针红外线治疗仪。治疗一月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5%。1.3.2针灸结合保留灌肠研究发现,针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UC疗效较为满意。郭晓原等16等运用针灸疗法配合中药灌肠治疗UC,针灸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章门为主穴,并根据病情酌加足三里、中脘、关元、曲池、阴陵泉、地机等穴。按辨证论治的原则分别给病人使用偏寒湿灌肠方和偏湿热灌肠方。治疗组针灸的同时结合中药灌肠,1次/d,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用中药灌肠,2次/d。结果发现,临床症状和肠镜结果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10、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珺17运用中药愈肠灵汤(黄连15g、银花10g、蒲公英10g,生大黄10g,丹参10g)水煎保留灌肠,配合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隔姜灸。对照组西药保留灌肠,口服柳氨磺胺吡啶。治疗2月后发现两组总有效率及粘膜病变恢复正常率具有统计学意义。李晓兰等18用保留灌肠配合针灸治疗UC。中药肠炎方煎剂150ml内加入灭滴灵0.6g,黄连素0.3g,肯特令3g,混匀后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其中肠炎方组成为:白头翁3 0g,黄连15g,黄柏15g,黄芩15g,血竭15g,丹参20g。取穴分两组,第一组为: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第二组为:合谷、大肠俞、天枢、上巨虚。两组分开针刺,各留

11、针30min。并配合隔姜灸神阙,每次3壮。以上方法每天1次,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强的松龙100mg、庆大霉素l6万u加生理盐水150mL每日睡前保留灌肠。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77.4%,1年复发率分别为9.37%和25.8%(P0.05)。1.4其他疗法宿修英19采用针刺、艾灸,配合捏脊对UC进行治疗。湿热郁结型,以捏脊为主、少灸、微灸,取天枢,足三里,曲池等穴位;气血瘀滞型,采用艾灸,捏脊并用,重灸天枢,足三里,配合督脉捏脊,针刺肾俞、肝俞、脾俞;脾虚气陷型,以灸法为主,亦可用鹿茸注射液4ml,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脾肾阳虚型取天枢、足三里、肾俞、命门、关

12、元,结果50例中基本治愈37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赵维杰20运用穴位埋线治疗UC。治疗组(埋线治疗)与对照组(针刺治疗)穴位均选取大肠俞、天枢、上巨虚。肝气乘脾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型加脾俞;肾阳虚衰型加肾俞、关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各型治疗前后近期总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程在1年以下患者与5年以上患者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肯定疗效,且对肝气乘脾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更好,病程短者疗效最好。王会珍21运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UC,针刺和水针取脾俞、肾俞、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穴位埋线取中脘、天枢、

13、关元、脾俞、肾俞。结果64例中痊愈5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100%。房繁恭22等采用穴位注射治疗UC,用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穴取单侧脾俞、足三里上巨虚注射。两组比较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张勤良,刘景峰23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背俞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夹脊穴选取胸812,先泻后补,配合泻法针刺胃俞、大肠俞、上髎、次髎,留针3 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停用一切药物,治疗30d后评定疗效。43例中,结果,基本治愈:22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随访1年。治疗组基本治愈的22例中,复发3

14、例,复发后症状、体征较以往减轻。杨振辉23等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梅花针放血治疗UC。夹脊穴选取T8T12,手法先泻后补,配合梅花针叩刺三焦俞、大肠俞等穴,重叩后拔罐出血。并与西药治疗对照。结果表明,总有效率和一年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研究2.1针灸对UC免疫学的影响王松梅等3观察神阙隔药灸疗法对UC患者自身免疫水平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gG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IgA、IgM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N K细胞含量均不同程度增高,且增高幅度与疗效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神阙隔药灸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疗效。2.2针灸对UC细

15、胞因子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吴焕淦等25观察隔药灸天枢穴对UC大鼠结肠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及IL-1BmR N A(IL-1BmR N A)的影响,筛选出在UC大鼠结肠中异常表达、隔药灸治疗后得到调节的差异表达基因174条,其中28条(含已知基因7条)在UC大鼠中表达下调的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升高。146条(已知基因42条)上调基因经隔药灸治疗后表达降低。结果表明大鼠U C的发生涉及多种基因表达异常,隔药灸可通过调节IL-1B等诸多基因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施征等26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隔药灸、电针天枢穴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组织COX-2及IL-1B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正常大鼠相比,溃疡性结肠炎

16、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OX-2、IL-1B表达面积和表达强度均显著升高(P均0.01),电针、隔药灸治疗后COX-2、IL-1B表达面积和表达强度均显著降低。结果提示COX-2与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针灸取效与其抑制结肠组织COX-2的表达有关;针灸可能通过抑制结肠组织IL-1B等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减少COX-2的产生。2.3针灸对UC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吴焕淦等27研究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药灸与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动物结肠组织,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时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