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

上传人:游客 文档编号:122232143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标杆与研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建设标杆研究报告第一篇、标杆介绍及对比一、 研究对象1: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标杆基本情况介绍:一)、 专业定位1、标杆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009年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评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熟悉可编程控制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掌握机械基础和电气控制等相关知识,主要面向机械装备制造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我院对比:1)以就

2、业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关系到学生在学校能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职业技能、毕业时能从事的岗位的问题,相当于企业产品的性能用途,必须具体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而高职培养的学生应是能解决职业岗位上综合的、复杂问题的“职业通才”。由于机电行业范围很大,产品种类多,因此必须在能力结构培养上要有所侧重,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技术理论和方法,熟悉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技能,具备机电设备自动控制技术的初步设计和实现能力,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对比国外机电一体化职业技术教育

3、成功的德国,结合苏州作为加工制造业基地的特点,我校提出的机电专业建设思想是:以机械制造为基础,以现代设备控制系统为重点,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即以某种复杂零件的加工为出发点,了解其设计、工艺及制造的方法;掌握加工制造所用现代生产设备诸如液压、气动或各类电机的能量传递方式及驱动方法,重点掌握机电控制系统各种检测和控制的方式;实现机电系统的维护与管理,即机电系统的运行、调试及故障排除,达到培养学生掌握机电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我们于2006年12月开展了全国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和中级认证工作,通过该综合训练培养了学生对机、电、液、传感器、电机及

4、PLC控制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实现了从课堂理论知识到现场实践知识的快速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二)、 职业岗位1、标杆情况:(1)机电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岗位(2)机电设备电气装配与调试岗位(3)机电设备操作岗位(4)机电设备维修岗位(5)机电设备营销及售后服务岗位2、我院对比:三)、 人才培养模式1、标杆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四位一体、突出综合能力递进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数控机床维修和生产线安装、调试为专业方向,以技术开发与服务、自主研发实训设备为特色,以全国生产线装调

5、大赛、数控机床维修大赛为推手,以执行岗位规范为考核标准,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与素质,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项目)为导向,用任务进行驱动,重新序化课程内容,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2+1”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工学结合的理念开展教学工作,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将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开放的行动课程教学。2、我院对比:四)、 课程体系1、标杆情况: 2、我院对比:2)以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是职业技术教育,然后才是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本质是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教育。课程设置应根据机电

6、行业发展的需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的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做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织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调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相结合,在教书育人方面效果明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机类基础课程和电类基础课程为基础,以工具课

7、程为支撑,以素质教育为必备,以专业核心课程为立足点,以技能拓展为延伸,构建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以实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模块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从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入手,确定课程门类及相关要求,合理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增添新技术、新指标和新规范等内容。如数控技术与编程、电气与PLC控制、测试技术、CAD/CAM技术集中体现了近年来的主流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不断用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充实教学内容。从教学计划上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提高实训的技术层次,把学习技能变成培训技能。“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教育过程上“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

8、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整个课程都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出发点。从学生一入校的专业教育开始,学生就能够通过专业老师的讲解直接接触到一些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对专业针对性强的企业参观,对以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都尽量地将授课内容与专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个知识点与专业之间的关系。五)、 师资队伍1、标杆情况:坚持“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通过国内外培训、企业锻练,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派专任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提高专任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并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技术能手作

9、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2、我院对比:以工程技术能力为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2%以上。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为教师除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应用能力,亦即需要具备“双师型”的能力。对教师工程技术能力的提升途径一般有三个:一是参加教学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技术培训班的学习; 二是直接派到老师进入企业进行访问工程师培训,使教师充分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掌握实际生产应用技术能力

10、;三是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和开展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六)、 实训条件1、标杆情况:4)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加强实验室建设作为高职机电专业院校,必须要能有足够的实训设备来满足实验、实训需求。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我们多方筹措想办法,以寻求企业支持,共建实验室是较为有效的途径,我系的博世力士乐苏州职业大学控制技术实验室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共建的实验室成为了国内先进的工业化实训基地,同时引进了先进国外职业教育的理念,充分利用了世界先进培训系统资源的思想,培养了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推进了国际“品牌”技术快速融入我校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践和机电专业建设之中

11、,使得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适合现代工业的需求。为我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同时也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搭建了技术平台。此外立足自主开发,引入企业参与是改善实训条件的又一条综合效益高的途径。如我系青年教师带领学生开发研制的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装置,一方面为学生实验实训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我院情况与不足:二、研究对象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铁职院)标杆基本情况介绍:。第二篇 专业建设策略一、 公司人才需

12、求调查1、人才数量需求调查2、专业就业岗位调查3、设备情况调查及发展趋势4、人才能力未来预测二、本专业建设策略(建议:在对比标杆基础上,依据“别无我有,别有我优”的原则寻找突破口)1、建设总目标(达到的建设特色):21世纪初叶的高职院校在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和严峻挑战面前,如何做大做强,准确把握好其发展趋势与特征,是所有高职教学工作者须考虑的问题。(一)培养目标具体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是培养“通才”,而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胜任某一具体岗位的专才,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

13、和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实用性。高职培养的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那么,未来的培养目标必须具有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强烈针对性。由于高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学校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面向基层的高等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应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和人才需求变化,市场需要什么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培养目标须具体化。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将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培训中,培养培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以掌握岗位技能为目的,无不把目标与劳动市场的需求,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

14、一线的实际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培养目标只有具体化以后才能产生引领实践的作用。(二)课程设置的职业能力化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或主要途径, 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依据。高职课程设置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规划,它把达到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进度和实现方式等在总体规划中全部展现出来。高等职业教育是为适应某种职业而进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实用人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

15、职业能力为目标。1、 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能缩短毕业生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高职课程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责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了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是我国高职进入21世纪的一种必然趋势,是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与实践,基础理论服从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2、课程目标的职业能力化课程目标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高职课程

16、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要求培养的规格要有具体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各门课目都须体现其职业方向。课程目标明确地瞄准某种职业,明确地与就业目标对接,为学生毕业上岗提供良好的条件。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应职业能力化,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三)教学过程实践化高职教学主要内容是以岗位需要、实践操作为目的,使受教育者和培训的对象熟练地掌握特定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技术原理、熟练技术操作。高职教学过程是培养出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娴熟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得以准确操作和使用,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