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218240 上传时间:2020-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同学你好,下面的总结仅供参考: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次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要达到这个目标,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文言的含义。它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时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非指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即古白话,如水浒传等明清章回小说中所使用的语言。 还应了解考试说明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所作的具体阐释,即: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能够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个阐释,对文言文学习从语言到内容到最终目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便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纲”。具体学法如下: 一、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是学习文言的重要基础 学习现代文,是从认字开始,学文言亦然。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就是这个意思。中学生学习文言,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开始,这些文言文,都是从大量古籍中精选出来的,无论从语言到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学习这些文章,从初读第一篇开始,就要逐一弄清每一个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万不能只满足于对所学文段内容的大体了解,不能如讲故事一般将其内容概述下来即释为翻译。另外,在实词与虚词两者间,大量的、难于掌握的是实词。下面就先谈一谈关于实词

3、的掌握。 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些与现代汉语使用的词汇没什么差异,如“人、马、山、石、大、小、上、下”等,这给我们学习文言带来很大方便,没有初学外语满眼茫然的 。这类词,我们便可视作现代词去理解。一种情况是与现代使用的词汇完全不同,甚至从现代汉语中根本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汇来。如“宦官”,是古代以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之人在宫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古文中与之同一概念的词汇还有“寺人”、“阉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宦官已经消失,那么表达这一概念的一系列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均已消失。另外,“宦官

4、”还有一义项是“仕宦之通称”(如孔雀东南飞:“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但现代各级政府官员也不有此称呼了。再如“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后作王室的代称)、“章甫”(古代一种帽子)等等,皆因事物的消亡不见了。而“曰”、“叟”、“须臾”等词,已被“说”、“老头”、“一会儿”等词汇代替。这类实词,虽难记些,但不会同现代汉语混淆,可把它们当作生词去记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许多古今都使用的词,但其意义却与今义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情况复杂,难于掌握。这些词汇,又常常被列为考查重点,是需要下大力气掌握的。应把学习重点放在这类词汇上。请看下列几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 其上以松脂、蜡和

5、纸灰之类冒之(活板) 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梅花岭记) 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 莫我肯顾(硕鼠) 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坐縻 粟而不知耻(卖柑者言) 组中的“冒”字有多种义项,两句中分别是“轻率”、“假托、冒充”义,与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而第句中却是“涂盖、敷上”义,讲为“冒充(它)”,就大错特错了。 组中的“顾”字,两句中都讲为“顾及、顾念、考虑”,也与现代汉语无异,可第句中则是“ 访”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它,就要出笑话。“顾”在古汉语中还有转折连词的用法(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在现代汉语中也

6、很少见。 组中的“坐”字,除第句与现代汉语同义(后来将其名词意义写为“座”),句讲为“因为”,句讲为“白白地”。“坐”字在文言中也还有其中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义项。 对这类情况复杂、难于掌握的实词,要结合课本中关于古今词义变化的知识,勤翻字典,多作比较,防止错误地用今去释古义。同时,还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看似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实则两个单音词,其意义也常常与现代汉语大相径庭。请看下表:例句 古义 今常用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方位名词“中”与动词“间”的连用。中:中间;间:夹杂,读jin 里面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谍报”是名词 “谍”和动词“报”的连用

7、,义为:侦探报告。 刺探到的敌方情报 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同上) “不过”:不超过。(也是两个单音词连用) 仅仅,只是 诸君而有意(同上)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音词连用) 故意,居心。 婉贞于是率少年结束而出(同上) “结束”:整好装束。(两个单音词连用) 不能继续 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图画) “体面”:是“体”和“面”两个词的连用。体:立体。面:平面 光彩,好看;体统,身份。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交通”:连接,交错相通。(两个单词连用)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无论:是否定副词“无”

8、与动词“论”的连用,义为:不要说,更不必说。 连词,表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属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作文:写文章。(两个单音词连用) 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还有动词义)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少年中国说) 已经:副词“已”和动词“经”的连用,其义为:已经经历过。 是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的副词。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叔向贺贫)、其实百倍(六国论) 其实:指示代词“其”与名词“实”的连用,其义为:那事实,即实际情况 承接上文而含转折意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其实:那果实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意:有某种打算。(两个单词连用) 故意 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至于

9、: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义为:到,到达 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风齐王纳谏) 地方:是名词“地”与“方”的连用。地:土地,领土;方:方圆。 指某一地区 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成:是名词“形”与动词“成”的连用,义为:形势确立 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是非:指示代词“是”与否定副词“非”的连用,义为:这不是 常指事理的正确与错误,或指口舌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同上) 心计:名词“心”与动词“计”组成的主谓词组,义为:心里盘算。 计谋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北: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

10、南 河北省 河南省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因为:连词“因”与动词“为”连用。因:于是,便。为:写,作。 连词,表原因 。 空中多而窍(石钟山记) 空中:中间是空的 天空上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具体:动词“具”和名词“体”的连用。具:具备。体:形体。 不抽象、明确。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行为:名词“行”和动词“为”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 举动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同上) 非常:否定副词“非”和形容词“常”连用。非:不,不是。常:一般,平常。 十分,很,极。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梅花领记) 何必:疑问代词“何”与副词“必”连用,义为:为什么一定 表反诘语气的副

11、词,义为:不必。 除表中列出的例子外,中学课本中还有一些类似情况,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可谓智力孤危中”的“智力”,“秋天漠漠向昏黑”中的“秋天”,“于是相如前进 ”中的“前进”,分别应该讲为“指出,给。看”,“求学的人”,“智谋和力量”,“秋季的天空”,“走上去奉献”。它们都是相邻的两个单音词,不能误作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 要弄清文言实词的意义,除了要了解上面所述古今异义现象外,还应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现象等知识。 一词多义在现代汉语中普遍存在,古汉语中亦然,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做些研究,会发现其

12、规律的(或通过引申,或通过比喻、借代,或通过假借等等),因为情况复杂,难于掌握,也无需一一弄清每个多义词词义的来龙去脉,所以不必就此下很多功夫。但必须对常用实词已经形成的多个义项,在逐渐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仔细比较,整理积累,以求尽可能多地掌握它。请看一例: “引”,本义是“拉开弓”。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的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说文解作“开弓也”。如孟子 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指把弓拉开,可是并不射出箭去。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把弓拉开,形状变化了,所以引申为“长”,“延长”。如水经注 江水(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又为“伸长”,如左传 成公十三年:“我君景

13、公引领西望”。又指“延续”。如诗经 小 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勿替:不废) 开弓是把弦和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如:西门豹治邺:“引河水灌民田”。资治通鉴 亦壁之战:“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又:“引军北还”。三句中的“引”都是“领”、“导”之义。 由“拉弓”引申为拉的动作,义为“拉”。如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又指“持”、“拿”,如“丈人目先生使引七刺狼“,再引申为”拿来作为凭证、理由“,如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为向后退。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中山

14、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捕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便旋:绕圈子)。 看,一个“引”字,从不同角度引申出多少既有某种联系,又有区别的意义来! 再谈谈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实词入句后,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原来的语法特点,一旦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了。活用现象一般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一般动词、使动词、意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等等。形式虽多,但较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要好掌握多,因为前者需要大量记忆,有如背记外语单词,而后者只要掌握规律,学会辨识就行。其规律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

15、归纳,也可以直接把研究者、老师早已归纳出来的拿来印证、理解,达到熟习、掌握。列举其中一些规律如下: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而是支配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标“。”的是活用的词语,以下同)。 名词用在代词的前面,而又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或副词,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假盘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补语前的名词,别无动词时,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字后省略介词“于”)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特点如下表所列: 类型 结构 作用 例句 翻译格式 一般名词作状语 比况结构 表特征 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象似的(一样) 比况结构 表态度 齐将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