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125213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浦东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浦东新区关于“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一、课题背景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指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依靠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和管理活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安置帮教的政策以留场安置、集中劳动为主,但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安置帮教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安置帮教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挑战原来的行政指令性安置。市场经济要求政企分开,赋予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国家原来以计划分配为主的安置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刑释解教人员参加工作不能走

2、“行政包办”的老路,也要和其他群众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富裕的劳动力资源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本来就有罪错标签的刑释解教人员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获得政府在就业安置方面的引导和支持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第二,国家的法治环境日益完善并越来越重视保障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权利。依法治国作为我们国家的治国方略已经渗透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正逐步由预防监管、控制重犯为主向促进回归、促进融合的方向转变;刑释解教人员法制意识也日益增强,要求社会消除歧视,保障其基本权利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第三,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刑释解教人员带来机会但更多的是融入社会的挑战。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

3、给曾经长期脱离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带来心理上的强烈的刺激,他们的需求也逐步变的复杂而多变,原来就业安置为主的安帮工作内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帮工作,党中央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减少社会对抗,增加社会和谐。各级安帮部门逐步将心理咨询、家庭治疗、预警干预等社会化的新手段和新机制应用到安置帮教工作中。上海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提出“六必”(监所内必访、出监所必接、户口必报、基本情况必知、有困难必帮、重点对象必控)工作要求。“六必”工作要求涵盖了安置帮教工作的全过程,对于理顺安置帮教工作流程,夯实安置帮教工作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上海市

4、安置帮教工作的首要指导要求,在该要求的指导下,浦东新区安置帮教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经过5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安置帮教工作组织网络,培育了“一体两翼”的工作队伍,制定了一系列预防重犯的工作机制,摸索出三级心理干预等许多具有浦东特色的帮教方法。刑释解教人员当年重犯率5年来持续下降,由2006年% 下降到2010年的%。但是,随着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发展,重犯率下降的空间将越来越小,如何进一步拓展安置帮教的工作领域,将面临一个以什么为导向的问题?我们认为,安置帮教政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预防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口自由流动的冲击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这一社会预防

5、政策必须变“以堵为主”为“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如果以疏为主,那又要以什么为导向呢?我们认为,应当以需求为导向。在市综治委安帮办的具体指导和统一部署下,浦东新区司法局秉承浦东“二次创业”精神,大胆先行先试,在以刑释解教人员的需求为导向这一新命题上,积极参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解决影响特殊对象顺利回归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理顺工作机制、协调职能部门、引入专业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化解特殊矛盾和深入细致的帮教工作,维护了特殊人员基本权益,疏导了特殊人员不良需求,化解了特殊人员重犯风险,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成果。 提出需求导向性帮教,其现实依据在于: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加强社

6、会管理的必然要求。3、深化安帮工作的必然要求。4、安置帮教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二、需求导向性帮教理论(一)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科学含义所谓需求导向性帮教,又称按需帮教,主要指针对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或障碍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帮教,以促进其尽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需求导向性帮教,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需求。要准确理解需求的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把握需求的客观性。需求既包括服务对象主动提出的帮助请求,也包括在排查工作中主动发现的服务对象需求,既可以是服务对象的基本权利要求,也可以是服务对象获取更大生存发展空间的愿望。把握需求,首先要承认刑释解教人员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

7、受歧视、生存环境较社会其他群体更加恶劣、更加容易受不良感染等客观现实,才能在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二要把握需求的长期性。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家的法制与各种社会保障机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特殊群体的需求,所以,把握需求要实事求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国情和区情,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不断实现的过程。三要把握需求的正当性。刑释解教人员的需求比较复杂,既有合情合理的正当需求,也存在很多不良的甚至非法的需求。对待这些需求要进行正确引导、评估和区别对待,正当需求要不断满足,不良需求要引导转化,非法需求要坚决制止,要采取措施努力避免或者消除

8、服务对象产生的过分的不切实际的甚至违法的需求。(二)需求导向性帮教的重要意义需求导向性帮教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是对“六必”工作要求的丰富和发展。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国家“促进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上海市形成了“六必”工作要求,“六必”主要是从刑释解教人员的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访、必接、必帮、必报、必知与必控,所以,以需求为导向也是“六必”要求的题中之义。当前,将以需求为导向明确提出来,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六必”要求,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特殊人群回归。它完全符合安置帮教工作的规律,是对“六必”要

9、求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是对安置帮教工作规律的认识深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本质上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改造效果。“六必”要求是我们在实践中对安置帮教工作客观规律的阶段性认识,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安置帮教工作的各个环节得到较好规范和较快发展,同时,制约安帮工作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显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牢牢把握需求导向性原则。所以,需求导向性帮教是在“六必”基础上对安帮工作规律的深化认识。第三,是对安置帮教工作理念的创新发展。安置帮教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预防和减少重犯,维护社会稳定。以前,由于受阶级斗争思想的影响,社会上还存在很多歧视刑释

10、解教人员的现象,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大多以监管和预防为主。现在,在以人为本的执政要求下,各级安帮部门越来越重视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权利的保障,综合运用各种帮扶手段,采用科学方法疏导不良情绪,逐步改善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的生存环境。需求导向性帮教的提出就是对这些转变的创造性概括,它解决了安帮工作的立足点问题,是对安帮工作理念的创新。需求导向性帮教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快安置帮教工作转型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要求要加强特殊人群关怀和扶助。以需求为导向帮扶特殊人群,会更加重视研究刑释解教人员的内在需求,提高安置帮教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由

11、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转型发展。第二,有利于促进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需求是刑释解教人员的切身利益所在,把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需求落在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特殊人群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消除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之间的社会差距,有利于优化特殊人群回归后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刑释解教人员的顺利回归。第三,有利于推动特殊人群管理不断创新。中央要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刑释解教人员管理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刑释解教人员的需求是不断变化,也是永远发展的,以需求为导向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既创新了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切入点,又为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三)需求导向性帮教的总体思路1、

12、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中央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任务,以人为本,服务为先,逐步消除社会歧视,努力促进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2、目标任务在对刑释解教人员个体需求进行排查和科学合理的评估、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需求导向性帮教模式,通过因人施教、分类帮教,逐步实现以下目标和主要任务:(1)在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1年内,通过适当的干预帮扶,促进过渡期间心理稳定。(2)帮助协调特殊人员家庭关系,促进形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3)促进好逸恶劳对象转变就业观念,为有就业愿望对象提供支持。(4)帮助对象树立正确的人际交

13、往观念,激发对象改变自我的内在动力。3、基本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需求导向性帮教,在坚持指导思想的同时,还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扶,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他们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发,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扶。第二,必须坚持个别化原则。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帮教时,要仔细甄别对象需求的特殊性,分别采取不同措施,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帮助和指导。第三,必须坚持社会化原则。刑释解教人员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仅靠政府力有不逮,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发动一切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和教育。第四,必须坚持教育挽救原则。本着治病救人的理念,在加强生活帮扶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思想教

14、育和法制教育,增强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4、制度保障需求导向的确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既然是导向,就必须能发挥指导作用,能长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举措中,而这就需要发挥已有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1)联席会议机制。要充分发挥安帮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安帮领导小组联络员会议,发挥多部门合力,研究解决刑释解教人员需求中的疑难问题。(2)帮教衔接机制。提高狱内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要了解掌握即将刑满释放人员的思想与需求,对于刑满释放后面临的落户、就业等问题及时制定预案,做好政策解答。(3)就业帮扶机制。加强与劳保、民政等部门的沟通,积极发展并充分挖掘安置基地、中途之家潜力,努力解决对象就业需求

15、,并充分利用政策解决对象生活、疾病、住房等需求。(4)排查预警机制。每月组织帮教志愿者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排摸,在对重点对象加强管控的同时,更要着重于从其需求为切入点进行帮教,疏堵结合,以疏为主。(5)心理咨询机制。对于一直坚持不合理需求的对象,要加强心理疏导,充分利用新区“三级心理平台”,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上述五项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能够为需求导向性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但是,仅有制度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激发人的积极性,要加强“一体两翼”建设,充分发挥专职干部的主导作用、社工的专业作用和志愿者的基础性作用,才能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三、需求导向性帮教的实践探索(一)四种基本

16、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刑释解教人员需求导向性帮教的目标任务,浦东新区初步研究归纳出刑释解教人员的四种需求: 1、过渡调适需求。及早适应社会是对象回归之关键。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回归之后的1年内,由于与社会主流长期脱节,普遍存在着基本生活困难,社会缺乏了解,自暴自弃,心理适应差等情形,所以,大多数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社会之后的1年内,存在一个重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过渡调适需求。2、就业谋生需求。就业谋生是对象回归社会之本。部分回归人员经过劳动改造之后,确实想获得一份工作稳定自己的生活,但因技能和年龄优势的缺乏、社会的偏见歧视、当前的就业难形势以及缺乏正确的就业观等,造成就业谋生困难,所以,刑释解教对象往往还存在着通过上岗就业来解决生存问题的迫切需求。3、家庭支持需求。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对象回归社会之根基。部分回归人员缺乏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回归社会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