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122073476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知识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3*月是故乡明一、新课导入1.师:今天又要开始学习新课了,在学新课文之前,我们齐读作者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2.PPT出示诗歌,师生齐读诗歌。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师述:诗中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

2、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乡愁比喻为坟墓;现在,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4.下面,将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页。看看课题“月是故乡明”,由此你想到了什么?5.生:以月为凭借,表达思乡之情。6.师: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看看作者季羡林老爷爷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7.板书课题,师生齐读课题:月是故乡明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徘、徊、渺”等1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燕”的读音和用法。积累“恍然大悟、烟波浩渺、顶天立地”等优美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结合作者亲身经历,设身处地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2.通过朗读,感悟、品味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三、字词运用(一)认识本课生字新词。1.要求会认的字。2.读读记记本课词语。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烟波浩渺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晶莹澄澈 离乡背井 漂泊天涯 风光旖旎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宿鸟幽鸣 荷塘月色 良辰美景(二)词语解释。三潭印月

4、: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乐此不疲: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萌动:草木发芽。比喻事情刚起头。澄澈:清澈明亮的意思,就像水滴一样明亮透彻。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美好。离乡背井:离开家乡到外地。漂泊天涯:到处流浪,走遍天下。形容人生漂泊无定。碧波万顷: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

5、竹林。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三)形近字比较。瑞(瑞士)峨(巍峨)垠(一望无垠)端(端正)娥(嫦娥)银(金银珠宝)澈(清澈) 澄(澄净) 顷(碧波万顷)撤(撤退) 瞪(瞪眼) 倾(不良倾向)(四)近义词。 澄澈清澈 萌动萌发 无垠无边点缀装饰 陪衬衬托 浩渺浩荡 (五)反义词。 澄澈浑浊 巍峨矮小 广阔狭窄 不可胜数屈指可数 离乡背井安居乐业恍然大悟迷惑不解 美妙绝伦丑陋无比(六)多音字。 yn(燕山)(燕园) 燕 yn( 燕子) (燕窝)四、示范朗读五、初读感知1.问题引领:(1)看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哪些联想?(2)课文以“月是故乡明”为题,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习提示:(1)

6、师述: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2)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内容。有可能想到关于月亮的诗句(积累关于月亮的诗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李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有可能想到“月是故乡明”的出处:随机出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并参见

7、注释做大致理解。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句理解: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由此,我们想到了课文的主题与思亲思乡紧密联系。(3)那么,作者以月为依托,想说什么,想表达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作者生平。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2009),山东省聊城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

8、动家,精通12国语言。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老早年留学国外,他不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4)师:这样一位大学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有着怎样的情感经历?读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益萦绕在季老的心中。(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检查朗读。(6)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小结。3.梳理小结:季羡林老爷爷通过讲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月下美景,离乡后所见之月逊色于家乡之月,借月亮来寄托离乡后

9、对家乡的思念。六、精读领悟(一)感受故乡月的独特1.问题引领:(1)作者为什么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他无法想象的?(2)看家乡的月亮,“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作者萌动的是什么?2.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1-4自然段,自学思考:故乡有什么特点?故乡的月亮有什么特点?把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做上理解性批注。(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理解上述两个问题的。(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抓住以下信息: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可自己的故乡是西北大平原,从来没见过山。所以就没有“月出于东山之上

10、,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感受,更想象不到月照山,山陪月的情景。至于水,故乡的小村子到处都是,虽没有洞庭“八月湖水平”的气派,但也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有水的陪衬,也就有了另一番情趣。每当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月亮相映成趣时,就有感慨的触发,诗意的萌动,月下之美的情感宣泄。(4)读美文句,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月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训练感情朗读,体会故乡月的独特之美。3.梳理小结:故乡的明月,虽没有山的陪衬,但有水的相映。故乡望月,虽无法想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意境,却另有一番情趣,难怪作者“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二)在对比之中,感受故乡月亮的可爱1.问题引

11、领:(1)作者到过哪些地方,看见过怎样的月亮,有何感受?(2)故乡的月亮没有外国的月亮大,可为什么“我永远忘不掉你”?2.学习提示:(1)学生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自学课文,看看作者都到过哪些地方,有着怎样的情感经历。(2)弄清作者履历,知晓离家时间。出示句子讨论:既然家乡好,作者又为什么要离家甚至到国外?我在故乡只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年,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有关资料:季羡林人物生平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上高中时即发表过数篇短篇小说。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期间发表散文

12、十余篇和译文多篇。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学习了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他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自己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1956年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2009年7月,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还付出大量精力担任行政职务、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主持多个重要的学术团体。季先生曾任北大东语系系主任长达40年

13、,为我国亚非非通用语种的教学和科研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东方学、敦煌学、比较文学、佛教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卓越。指导学生根据资料介绍,明白作者离家多年,是为了学知识,学本领,为国效力,为国争光。(3) 出示句子,朗读体会,在国外的经历,有何感受。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非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

14、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4) 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围绕外国的景色美,祖国的风光也美;外国的月亮美妙绝伦,但不比家乡苇坑水面上的月亮皎洁迷人;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家乡心爱的小月亮;无论“我”离家多远,心总是系于故乡的。这正是作者爱国爱家的精神世界,美好品质。(5) 指导感情朗读句段。3.梳理小结: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正如作者所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三)赏“燕园”良辰美景,思家乡平凡小月1.问题引领:(1)在作者笔下,“燕园”景色是怎样的?(2)作者年事已高,为什么还是忘不了故乡苇坑的平凡小月?2.学习提示:(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教师指名读,指导朗读,体会文句的优美和情感的真挚。(2)说说你对燕园景物的感受。(绝妙 胜地 奇景 良辰美景)(3)引导学生理解:既然是美丽的寄居之地,能安逸度过晚年,为什么还是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