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72486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 阶段划分的依据: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内容总论:1 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2、(前提 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先天的不利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面临

3、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高考目标:一、政治史(必修一)(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作用:打击了本国统治和外来侵略。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局限:1 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2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 阶级思想的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意义: 政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

4、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影响: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成立影响: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奋斗前途,革命面貌焕然一新。(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意义: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2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

5、压迫、被奴役的命运,翻身作了国家的主人;3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二、世界意义:1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大大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2 中国革命的胜利,丰富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解放斗争的经验,增强了亚、非、拉美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二、经济史(必修二)(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背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

6、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利因素: 先天不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部分是轻工业)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有利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但是由于

7、民族资本主义“软弱性,妥协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实力的依赖性。作用:1.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即引进了大机器生产;2.利于中国近代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3.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促使先进阶级的发展和壮大;4.客观上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提供先进阶级基础;5.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工农无产阶级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独裁反动统治提供了经济支

8、援.(4)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三是国内政治制度的变化,四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5)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和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6)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影响:加

9、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三、思想史(必修三)(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历程:学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革命派(民主共和制)) 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用:维新变法冲击了封建传统权威,传播了西学,西方的民主思想首次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为辛亥革命的进行创造了一定的民主基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内容:影响:伟大思想解放

10、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传播开辟了道路。促进民众觉醒,唤起人民对政治事务关心,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意义:为中共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四、选修一(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背景:国际环境: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也是根本原因。(4)阶级基础: 1

1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主张:特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依托古制,就是披上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因为当时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很强,为了使变法减少阻力,所以康有为就用了这样的手段。(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败因: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力量雄厚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国际环境:19世纪末,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弱小五、选修

12、二(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内容:影响:临时约法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制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现。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分期经济政治文化其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外国经济势力侵入,经济开始逐步解

13、体,中国经济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列强发动两次战争,中国丧失很多主权;中央机构开始半化。具有时代特色的运动爆发。思想上:“”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实质是.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01901年)运动,中国开始了大机器生产,中国的起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工业产生并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社会生活: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年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1909年航空业开始;在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中国社会

14、进一步沉沦,社会完全形成,维新变法、运动掀起救亡高潮,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思想上:“”的洋务思潮指导了洋务运动的进行;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潮流。军事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过渡,列强侵华加剧:边疆危机、战争、帝国主义狂潮,侵华战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19011919年)一战期间获得短暂迅速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证明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加速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建立,中国的近代化达到高峰。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对外,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思想上:资产阶级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形成;新文化运动高举“”“”的大旗,动摇了的统治地位,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主义开始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191927年)(大革命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