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204102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决狱”是指西汉在审理案件时不适用已有的法律条文,而是用儒家经义(即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孔子修订的春秋一书中的“微言大义”,附会汉朝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据此可知()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B司法判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D基本上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性2中国古代农书中有关于玉米、甘薯种植方法的记载,强调种植的密度、行距应因时制宜。此记载最早

2、可能出现在()A氾胜之的氾胜之书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C王祯的农书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唐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诗歌,到北宋词的创作兴盛,元朝时杂剧和散曲深受世人欢迎。对此发展趋势解释正确的是()A贵族阶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元B文学平民化满足了民众的精神需求C开科取士有利于文学形式不断创新D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学的创作4历史上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A为迎合读者修改了历史B情节与人物是作者虚构的C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5有学者评价荷马最引人

3、注目的成功在于他对伟大众神的描绘:他们坐在奥林匹斯山上,注视着特洛伊的战斗,就如同一场垒球赛里的观众,他们总是乱哄哄的,小气、满口谎言,却又光彩夺目。简言之,他们就是人类。这表明古希腊()A文学成就辉煌灿烂B强调人神互通C人文精神色彩浓厚D重视神的作用6卢梭和伏尔泰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的思想争论激烈,甚至互相谩骂为敌,但伏尔泰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对卢梭的作品深恶痛绝,却又愤怒地谴责要把卢梭作品烧毁的瑞士政府。这一现象主要表明伏尔泰()A与卢梭思想存在根本性分歧B坚守言论自由的民主意识C不赞同卢梭改造社会的方案D谴责瑞士政府以避免革命720世纪英国作家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这样描述:青年菲利普原本对生

4、活充满理想和信心,并试图寻找人生的真、善、美,但是,一再的挫折经历使他发现世界上似乎有一种不可预知和难以抗拒的命运支配着他的生活,最后他陷入庸俗的泥潭不能自拔,一度要追求的真、善、美等理想和人生意义化为泡影。据此可知,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腐败B揭露了社会对人性的扭曲C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对社会的腐蚀8摇滚乐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全球。典型的有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在风中摇摆;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拯救自然的我们同属于一个世界。这表明摇滚乐()A广泛传播得益于新媒介的出现B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C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D商业化

5、运作特点突出9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A推翻君主政体B批判封建伦理C进行思想启蒙D传播民主革命101921年1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为某铁路工厂工人进行扫盲教育。在教识“做工劳动”四个字时,就讲劳动最伟大,劳工神圣;当念到“铁路”两字时就讲中国的铁路权利都让帝国主义侵占去了。此举意在()A宣传苏俄革命B消除文盲现象C提高工人政治意识D传播民主科学观念11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设计之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轨迹的;导弹的

6、前身是德国人研制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目的是用于空袭英国。以上史实主要说明()A科技革命带来的双刃剑作用明显B战争加速了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发明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12当时,文化部部署文化工作,要求人人能写会算、懂创作。而与之相应,多地出现了类似“每个县都要有鲁迅、郭沫若”的口号。这反映出()A义务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显现B当时教育发展形势相当严峻C党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心态D各校正常教育工作受到冲击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其中13题27分,14题2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材料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7、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臻于成熟。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盂子认为民貴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我舟,水则覆舟。”战国之后,民本思想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明清之际达到巅峰。 摘编自丁伟民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借鉴意义 材料二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英语的民主 democracy源于希腊文 demokratia,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启蒙运动时西方明确提出主权在民思想:“主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国家最高权力,政府则只是受主权者的委托去执行公意,他们只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

8、力。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撤换他们。” 据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不同并说明其根源。(11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现实意义。(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 。15世纪起,英国出现

9、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10、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归纳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

11、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8分)参考答案及解析01-05 ADBCC 06-10 BBBCC 11-12 BC13(1)内涵:人民,才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每点2分,4分)评价: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进步性: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2分)局限性:民本思想为专制统治服务,“君本民末”为实,民贵君轻为虚。(2分) (2)不同:内涵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家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西方主权在民思想更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每点1分,2分)

12、本质和目的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本质是为地主统治阶级服务的,主权在君,目的是使人民顺从君主的统治。(3分)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目的是限制主权者的权力,建立民主政治。(2分)根源: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西方主权在民思想则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每点2分,4分) (3)现实意义:民众作为社稷的根本,以民众为施政的基础;注重人民的政治权利;能妥善处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获得人民支持;有利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谐、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每点2分, 6分)14(1)原因:基督教会掌控减弱;私人捐赠办学;国王重视助推。(6分,每点2分)问题:主要依靠私人捐赠办学;培养社会精英为主;不注重社会科学的教育 (5分)(2)成果:建成一批重点大学;形成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或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6分) (3)共同影响: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8分)-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