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2031997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时作业:18谭嗣同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18一、基础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旋闻垂帘之谕旋:不久B捕者既不至既:既然C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按察使之命适:正好D至初六日,变遂发遂:终于,竟【答案】B【解析】既:已经,引申为“结果”。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君从容语余曰B知其为非常人矣C胡乃荣之私人D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答案】A【解析】A.古今义均为:不慌不忙,镇静沉着。B.古义:非同寻常。今义:极,十分。C.古义:亲信。今义:个人。D.古义:阐发,发挥。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A淹通群籍,能文章B

2、父继洵,官湖北巡抚C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D以为今日谕旨将下【答案】C【解析】C.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为父妾所虐B时南海先生方倡强学会于北京及上海C乃谋大集豪杰于湖南D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答案】A【解析】A.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倒装句。二、文本阅读阅读“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至“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完成下面的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到拜访B又以手自抚其颈曰抚:抚摸C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首:告发D荣禄遇足下素厚遇:对待【答案】B【解析】抚:按,抹。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

3、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胡乃荣之私人B袁笑而不言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C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D将挟兵力以行大事传号令以诛奸贼【答案】A【解析】A.副词,于是,就/动词,是。B.均为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表假设,那么。D.均为连词,表目的,来。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不世之业也B皆受荣所节制C胡乃荣之私人D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答案】B【解析】B.被动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8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史家常用笔法,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联想事实之间的情境关系,把外人无法知晓的这节对话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4、。B此节对话,把谭嗣同救国救主的决心、智慧、焦虑和袁世凯的奸诈、多变、阴险描写得神态毕现,生动形象。C文中描写袁世凯的一个细节“笑而不言”,表现了他对荣禄的阴险奸诈早就了如指掌,对救主杀贼的选择信心十足。D由于当时变法力量单薄,皇帝无权,变法诸人无权,缺少军事力量,缺少群众力量,在西太后将废除皇帝,铲除变法诸人的危机之时,请袁救主是唯一的办法。【答案】C【解析】袁世凯“笑而不言”的细节,表现了他是一个阴险狡猾、玩弄两面派手法的家伙,也为后来他的告密行为导致救主事败埋下伏笔。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_(2)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_【答案

5、】(1)荣禄对待你一向优厚,你将怎样对待他呢?(2)荣禄确实有曹操、王莽那样的才干,称得上是绝世的奸雄,要对待他恐怕不是很容易。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

6、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自是谏争路绝矣。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凡为上所厚者,始

7、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为内助阴:暗中B一鸣辄斥去去:离开C百官迁除除:贬官D各有常度度:制度【答案】C【解析】除:任命官职。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深结宦官及妃嫔家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百官迁除,各有常度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ABCD【答案】 A【解析】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从侧面表现李林甫玩弄权术的程

8、度,不是“直接写”。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林甫特意收买宦官和后宫嫔妃,刺探、揣测皇帝的心思,是为了自己能够“奏对称旨”,无所顾忌地行奸作佞。B张九龄虽然以文学为玄宗所重,而且也看出了李林甫的险恶,但由于皇帝昏聩失察,终究不免为李林甫所陷害。C为了尽快树立自己的个人权威,李林甫明目张胆地恐吓谏臣,使其缄口,企图在朝中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D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朝中的许多才俊被束缚在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而善于搞歪门邪道的人却能得到重用提拔。【答案】C【解析】根据文意,“蔽塞人主视听”,使皇上耳目不聪,以便把持朝政,才是李林甫这样做的真正目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9、汉语。(1)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_(2)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_【答案】(1)当时张九龄正凭借文学才能被皇上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仍然违心地奉承他。(2)那些凭借阿谀奉承、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参考译文】吏部侍郎李林甫奸猾狡诈,与宦官以及后宫中的嫔妃交往甚密,(让他们暗中)伺察皇上的行动,(对他的一举一动)无所不知,因此每次上朝奏事,常符合皇上的意图,深受皇上的喜爱。当时武惠妃在后宫的嫔妃中最受皇上的宠爱,生子寿王李清,诸皇子难与之相比,因此太子渐渐被疏远了。李林甫于是托宦官告诉武惠妃说,自己愿意尽力保护寿

10、王。武惠妃听后十分感激他,就暗中帮助他,因此李林甫被升为黄门侍郎。先前,皇上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征求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一身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恐怕以后要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当时张九龄正凭借文学才能,被皇上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仍然违心地奉承他。这时皇上在位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皇上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九龄于是皇上罢免张九龄政事(一职),任命李林甫兼中书令。玄宗即皇帝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沟通各方面的关系,

11、宋璟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绂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各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之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顺从皇帝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那些立在正殿下面用于仪仗队列的马匹吗?虽然吃的是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要嘶鸣叫唤,就要被剔除下去,到那时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琎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邽县令。从此玄宗的谏争之路断绝了。李林甫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对于百官的升迁与任命,都按照固定的制度办事。虽然有的人有特殊的才能,也不免老死于难以发挥才智的职位上;那些凭借阿谀奉承、歪门邪道的钻营者,却能够从其他门路得到打破常规的重用提拔。李林甫的城府极深,人们难以摸透他的心思。(李林甫)善于当面奉承,而暗中陷害,从来不露声色。凡受到皇上优待的人,开始时李林甫总是跟他们相接拉近关系,等他的地位权势稍微接近自己时,就千方百计地除掉他。就算是那些老奸巨猾的官吏,也逃不脱他的手段。-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