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31587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教学方法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困难生备考策略与教学方法研究 孟良崮中学 张学峰【摘要】: 学习困难问题在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它阻碍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困扰着各国教育,影响教育的效益。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理论和改进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对学习困难学生问题进行研究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学困生的主要表征:在学习上表现懒惰、对学习缺乏兴趣、自卑感强,自信心差、过度焦虑,缺乏承受力、意志薄弱、存在情感障碍、缺乏健康向上的情趣、缺少成功体验、不当的成就归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初中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社会因素、

2、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自身因素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关键词】:学习学困生 成因 预防与矫治策略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因身心的某些障碍,未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潜能或是不适应常规学习,从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个性活泼的支配下,他们往往纪律散漫,调皮捣蛋,厌学,精神上变得压抑。而面对学习困

3、难的学生,如何教与学以及帮助他们积极的备考,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我于2011年11月提出了学习困难生的备考策略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的课题。二、概念的界定学习困难生,即指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指那些智力发展水平正常,而学习效果低下,未能达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学困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研究课题涉及的学习困难生概念特指狭义的学困生,即指智力水平虽无明显缺陷,但非智力因素水平较低而导致不能完成一般学生能完成的学业任务,达不到一般

4、学生所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的学生。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在

5、他的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有7种智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也有弱势智力领域。”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需要我们探索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和怎样使学生得到发展。学困生应该被视为是一种智力发展的差异,其优势智能往往不被教师、家长所发现而受到抑制,而其弱势智能的状态尤为教师、家长所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智能发展,正视这种差异,善于发现学困生潜在的优势智能,因材施教,促进其身心和智能的健康和谐发展。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

6、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4、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5、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7、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优化组合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四、研究目标和内容(一) 研究目标1弄清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成因。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研究,对部分教育存在问题的教师产生影响,促使其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方法,从学校源头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对学困生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营造氛围。(二) 研究内容1、研究学困生的成因,着重于研究各种非智力

8、因素对智力产生的影响。2、研究学困生的预防策略,并用来指导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减少学困生人数。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抓好学习困难生的预防工作,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且采用心理疏导、赏识教育,倾注爱心等方式,使学生乐学、善学,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困生的人数。做好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衔接工作,使其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及早预防。3、研究学困生的矫治策略,解决学习中的动力和方法问题,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做好学困生摸查工作,教师之间加强协作,系统分析成因,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加强心理咨询,矫正不良学习心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研究教育艺术的探索与激励机制,并用来指导教

9、育教学,采用分层教育,分层评价,以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为解决园区中小学校学困生的问题提供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五、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学习研究本课题相关理论和科研资料,用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工作。2、调查研究法:在本课题的准备阶段,调查影响学习困难生形成的因素,着力于非智力因素的探索。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对待学困生情况等教育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查研究。3、行动研究法:着重于学困生的教育防治的实践探索,结合理论学习对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提升和反思,以此指导修正教育行为,并付之新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指导更深入的实践探索。4、个案分析法:课题组的各成员按年级、学

10、科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后,确定学困生的具体研究对象,建立相关的个人档案,进行深入了解,跟踪研究,借此课题组开展研讨交流,对转变工作的成效作理性分析。5、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并寻求理论支撑,及时撰写相关论文,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性价值,及时建立并完善对学困生成长及进步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本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6、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二)研究对象1、参与课题研究的本校初中各年级、各班级中的学困生。其中,低年级以预防为主,中年级为分化转折阶段,以预防为主,其他一经发现,就以矫治为主。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成长的动态特点,

11、适当调整研究对象。2、研究教师,侧重研究其教学行为及心理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3、关注家庭、社会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影响。六、研究过程第一阶段(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学习准备阶段,确立课题的研究方案。第二阶段( 2012年4月-2012年10月)研究起步阶段(一)拟定本校课题研究方案,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二)加强学习,提升研究水平。广泛搜集关于预防与矫治学困生的相关教育理论资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储备。(三)摸底调查:按年级、学科对各班进行摸底,确定学困生的研究范围。形式主要为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家庭情况、伙伴关系、与教师的情感、

12、社会交往等情况,确定研究对象,建立个人档案。第三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 深入展开阶段(一)动员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困生的现状和心声。参与调查的学生能站在同龄人平等的角度看待学困生,他们与学困生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更能倾听到学困生的真实心声。他们撰写的调查报告,为了解学困生心理和学习状况、进行预防与矫治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二)调查分析学困生的成因。课题组教师通过与学困生交流沟通、与家长联系,访问任课教师、在学生中进行了解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学困生的相关信息。调查发现,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各课题组

13、成员学校根据调查情况,对学困生的成因作进一步分析总结。(三)走进对方,互相学习。(四)根据成因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矫治。在全面掌握学困生信息的基础上,将学困生分为害怕学习型、缺少温暖型、心理孤僻型、仇视现实型、环境不适型等,分别进行矫治。跟踪调查、研究探讨,个案分析,总结规律;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发挥“家校通”的作用。对学困生倾注爱心,保持耐心,增强信心,充分进行赏识教育,保证每天有相对固定时间与学困生进行交流沟通,密切注视并随时掌握学困生的身心、思想、学习等情况,对他们已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或表扬;对学生的退步做简要分析,对矫治失败原因进行细致分析。(五)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心理对学困生

14、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影响。课题组精心准备了10道调查题目,从各个侧面了解教师对于预防与矫治工作的认识,了解教师在家校联系、处理突发事件、转化方式等方面的看法,并着力强调引导教师探求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及收集转化成功的案例,探讨转化成功的有效做法,为形成防治策略提供具有明确说服力的素材。第四阶段:( 2013年4月-2012年9月 )总结评估阶段在本校各位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习困难生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研究,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加以提升,逐步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初步探索了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策略。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和结论(一)对学困生问题的研究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每个学

15、生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既为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而欣慰,更为各校出现的学困生现象而忧心。这些学生学习品质不良,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佳。本校各位教师出于对学困生问题的共同关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立足于结合本校的教育实际,形成区域内学校教科研的合力,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力量,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与矫治措施,以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转变心态、振足精神投入学习,并取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从探究学困生的成因入手,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以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并为学校的学困生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

16、实践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同时,通过研究,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努力以教学的艺术和人格的魅力吸引学生,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对学困生教育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课题组成员认识到,每学年新旧学生的交替使学困生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非正式群体,这给研究工作带来了多种变数和困难;且不同的学困生其成因存在较大个体性差异,这又使其转化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民工子女入学人数激增、取消留级制等因素,客观上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难度,因此对学困生的防治既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对其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学困生的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