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28011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大纲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一)唯物史现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科学世界观。但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适应这一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了唯物史观。 针对社会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实践观点,首先阐明了生产力、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在恩格斯的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得到普遍传播的情况下,针对人们对唯物史观的误解和攻击,思格斯在与约布洛赫等人的通信中,又着重阐述了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更加全面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

2、基本原理。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指出,是否懂得实践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其他哲学世界观的根本区别。 2,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根本条件 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之间的矛盾。”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3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 历史的发展是一切因素的相互作用;历史是无数单个意志的合力的结果。历史过程中的决定

3、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上层建筑诸因素的作用属于反作用的性质,因而是第二位的。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具有历史继承睦;它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历史的范围内,在人类本身的范围内,这种对立表现为:代表积极精神的少数杰出人物与代表精神空虚的群众、代表物质的人类其余部分相对立。” 与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相联系,必然要承认作为物质生活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会正确地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马克思指出,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并不是他的功劳。他的新贡献

4、在于证明了“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发展恩格斯通过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及反对杜林的斗争,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了这些原理。 (一)唯物主义 恩格斯深刻地阐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恩格斯还在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指明了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恩格斯奠定了唯物主义理论的坚实基础。 列宁在反对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唯物主义,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 (二)辩证法 恩格斯着重阐明了辩证法规律的

5、客观性和普遍性;明确了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并论述了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强调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列宁继承和发展恩格斯的思想,进一步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并指出了辩证法的认识论意义,揭示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三)认识论 恩格斯在反对杜林的斗争中论述了认识的辩证法,指出:人的思维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针对杜林的绝对主义,恩格斯着重阐明了认识的相对性。 列宁在反对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并发展了认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批判了相对主义、诡辩论,提出了认识论的三个结论,强调了认识论和唯物论、可知论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列宁还突出了认识论的实践观点,阐明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

6、对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一)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司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陵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力量。唯物史观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根据唯物史观揭示的道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要发生变革,使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据这个道理,经过政治经济学的严密论证,马克思思格斯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同样的道理,“

7、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什么时候成为现实,归根到底要看客观条件是否成熟。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本的问题在于要为此创造条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说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是以18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系统理论。毛泽东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8、思列宁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说明毛泽东思想与实践的关系,强调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才属于毛泽东思想这个特定概念,而不是把毛泽东的每句话都当作毛泽东思想。必须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明毛泽东个人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关系。强调毛泽东思想不仅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且是代表了党和人民的思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1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2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新民主主义社会(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1从新民主

9、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3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四)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2人民战争3人民军队4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五)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1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3党的思想建设4党的组织建设5党的作风建设(六)思想政治工作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七)政策和策略I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2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3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

10、则(八)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1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和分析2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的研究与运用,反对主观主义及实际工作中的唯心论和形而学,科学地和不断深化地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践论)、(矛盾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毛泽东赋予中国传统的成语“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一条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

11、愿望、感想出发。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主观主义,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三)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要提高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必须学习和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坚持从群众实践中获得和检验认识,按照认识规律,不断发展和深化认识,自觉地抵制和纠正各种主观主义的错误。 (四)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要提高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还必须努力掌握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的辩证法。毛泽东继承和发展列宁的辩证法思想,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特别是其中关于事物矛

12、盾问题精髓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一系列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认真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是贯彻实事求是路线,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二、群众路线(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离开群众路线,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

13、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什么时候坚持群众路线就胜利,党的事业就发展。反之,党的工作就遭挫折就受损失。 (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是群众路线中最根本的一条。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要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上,而且要体现在每个党员的行动中。“应当使每个党员明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本原则。 (三)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调自力更生,并不排斥争取外援。相反,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争取外援。但是,任何外援都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发挥作用。离开自力更

14、生,一切都无从谈起。第四讲 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研究邓小平理论的主题二、三大主要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杜会主义本质论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三个有利于”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第五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基础 (一)历史根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反映了世界的新变化,也体现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经验,是党的智慧的结晶。(二)历史方位 只有认清党今天所处的方位才能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三)时代背景(世情) 世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五)现实根据(党情) 必须高度重视指导思想的决定作用:它决定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决定着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决定着党的兴衰成败。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一)新的理论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