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2017529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自觉。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子系统,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化性或学术性的本质属性,又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和培养理想人格的神圣使命和独特功能。切实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在牢固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塑造和谐人格的基础上,从管理层到教师层到学生层,人人参与,形成合力,以实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2、的全面和谐发展。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校园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自觉。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子系统,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积淀,自身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化性或学术性的本质属性,又具有传承文化

3、、创新文化和培养理想人格的神圣使命和独特功能。切实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校园“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和谐文化条件,而且必将催生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民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进步观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手段和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校园“和谐文化”

4、,是校园中所有文化形态的总和,是校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之间的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2校园“和谐文化”不仅包括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谐的校园行为文化,而且本身就是这些文化的和谐统一。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文化,是指具有文化气息的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包括:一是优美的环境文化,如教学楼宿舍楼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室内简洁美观,室外绿化面积多;二是先进完备的设施文化,如办公设备,实验设备,报告厅,图书馆,阅览室等整洁、齐全。3从这个意义上

5、说,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必须相互协调,而且必须体现校园的精神文化和校园的文化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相协调。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被师生共同认可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办学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文素质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4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使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品格,是理想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土壤、雨露和阳光。校园制度文化是指以书面形式写下来的学校规章制度及其具体运行中体现的文化。5如校训,学校制定的章程,行为准则,教学管理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合理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可以强制规范学校主体的行为,它们是学校秩序的正常运

6、行的保证,是精神文化在学校管理上的体现。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们共同或者各自从事的文化活动。行为文化是校园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参与最直接的部分。文明的行为文化体现在如下方面:生动活泼、科学合理的文体活动;周到、热情、有序、符合规范的后勤服务;认真、严谨、勇于开拓的教学科研;科学、合理、周全、严谨的组织管理。6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是其他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最直接区别校园有无文化的特征之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是其他文化的外在表现。这几种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他们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界限,是一个不可

7、分割的有机整体。校园“和谐文化”作为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与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适应的“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质。其一是开放性。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校园与社会在很所多方面发生着交换,学校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能为社会作贡献的人,学校科研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大学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最激烈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能以开放的姿态接纳社会大众文化。很多高校之间的资源是交互式的,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兄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询对方图书馆的资料。其二是先进性。校园文化是社会文

8、化的先锋。高校一般拥有先进的设施,如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教学楼在防震避雷隔音等方面做的很好,体现了先进性。高校人才荟萃,是先进思想观念、先进科学技术产生的地方,体现了先进性。与社会其他人群相比,高校师生整体素质比较高,他们的认识有广度、有深度,活动内容达到较高水平,广大师生在价值追求、行为模式上紧扣时代脉搏,给其他群体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体现了先进性。广大师生具有创造性,大学校园活动不仅局限于一些文娱活动、体育竞争,还包括学术辩论等,体现了先进性。其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9、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核心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审视我国教育状况,在应试教育下,一些学校与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有不顾社会环境发展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现象存在。一些学校为了升学率,往往以牺牲学生的兴趣、能力、独立探索精神为代价,而正确的价值观,强壮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在 “应试教育”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校园文化,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10、和谐的校园文化要保证全部学生的发展。和谐的校园文化要求校园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形态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其四是广泛性和多样性。高校广大师生比较活跃,富有创造性,广大师生兴趣爱好广泛,因此高校的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人的需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涉及教学、科研、管理、艺术等许多方面,活动的范围比中小学文化活动广阔,活动的层面比中小学文化活动深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文化活动的展开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校园“和谐文化”作为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社会和谐文化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育熏陶功能。学校的第一位职能是培

11、养人。校园环境的风格,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课堂内外的氛围,学校系统运行方式,这些都会对人产生或抑或扬或深或浅的影响,都将转化为教育效果,这就是校园文化教育熏陶功能的体现。7我们要建构和谐校园文化,需要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的教育熏陶功能。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目标明确、催人奋进的环境力量,可以使每个校园主体都受到教育和熏陶。其二是价值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以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作引导,引导广大师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选折适合社会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8当前,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价值观不稳定,容易接

12、受不良社会文化。现代媒体也是有利有弊,里面五花八门的信息都有,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但也让青少年接触到不良文化,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我们急需和谐校园文化发挥它的导向功能。有些学生有“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价值观,那就要引导他进行反思,纠正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其三是凝结功能。校园精神的形成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荣誉感,将全校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继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把所有成员的智力体力等集中到共同的目标上,每个校园主体心往一块想,力往一处使,使学校发展得更好更快。 二、影响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然而,

13、“和谐”总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从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理论视角来看,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不和谐。学校往往只注重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一种情况是一些学校只重视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视软件方面的建设,学校资金大部分用在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等方面。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学校也抓精神文化建设,但对什么是精神文化建设,以及怎样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没有正确的认识。比如有些高校认为他们竖了几尊雕塑,建了几栋标志性建筑物,他们就是在搞精神文化建设了。但在吸收社会主流文化时,会受各种社会风气、社会思潮的

14、影响,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价值观不稳定,容易接受不良社会文化。校园中相当部分学生浮躁,读书带有功利色彩,价值取向功利。对成功的理解有误差,对追求功利的成功,及运气带来的成功给以肯定。注重眼前个人利益,忽视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为自己设计的发展道路是“短、快、平”,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半途而废。对自己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有功利性的期待。10如果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也急功近利,就不可能去指出学生的功利心态,也没有资格去要求学生有正确的心态。其二是学术性或文化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和谐。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知识

15、创新的时代,急切需要学校提供原创性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成果,然而,受各种课题立项、评奖单纯强调为现实实践服务的诱导或误导,忽视基础性研究,缺乏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既与高校所承担的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职责不符,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的期望和要求。11二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21世纪对人的整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综合素质不错,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社会缺哪种人才,学校就要培养哪种人才,可学校往往与社会脱节,一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一部分岗位空着,却没人去做。其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和谐,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制度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校园文化

16、建设中存在错误的管理体制,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当前师生的不和谐关系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种是教师压制,学生抗拒。“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有人把它理解错误,过于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 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变得厌烦老师,厌烦学习,对教师的教育采取抗拒的姿态。在这种状况下师生关系往往是对立的、冰冷的、僵硬的。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一种是教师树立权威,学生服从这种权威。传统的教育理论将教学的活动片面地理解为先是教师的教再是学生的学,这样一种单向活动, 提倡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教师的职责似乎不是教书育人,是管学生。而且很多教师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学生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去时会给老师们这一“权利”:孩子不听话你就帮我好好管教他。很多教师在管理学生中也经常会用家长来压制学生,树立自己的威信:你要是再不听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