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2200016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册备课六年级上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组成:显微镜下的世界、我们的地球、物质在变化、探索宇宙、假设与实验。从知识覆盖面上,覆盖了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物质世界三大领域。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是在学生学习了常见的动物、植物、人体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同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结构来编写的。在这一单元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查阅资料了解,亲自动手实验接触微生物,使他们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时,发现秘密,掌握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到目前为止也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

2、百万年,自从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本单元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状、表面地貌、内部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地表的变迁情况。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第四单元探索宇宙,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天空中星体”的内容标准来建构的,让孩

3、子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让孩子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引领学生进入天文这座神圣的殿堂,打开宇宙这本书,遨游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问题,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本单元首先是通过问题与探究方法的关联,引导出“提出假设”也是探究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其次通过对实验的定义介绍了实验的两种基本类型: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由于实验是一种综合的探究技能,因而,我们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既包括体现实验自身特点的最基本的方面,即实验的类型、因果假设、实验中的条件与单变量控制,还包括学生能够按照实验的基本

4、步骤从事实验活动。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单元学习目标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二、单元学习重点、难点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三、单元教学内容及

5、课时安排1、水滴里的生物 1课时2、做酸奶 1课时3、馒头发霉了 1课时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课时 课 时 教 学 设 计课 题1、水滴里的生物课型新授课时1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学习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学习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彰显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1)学生观察水样(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

6、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通 光孔 镜座(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轻拿轻放。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7、(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学生分组观察。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自主观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4)认

8、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五、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教 学 设 计课 题2、做酸奶课型新授课时1学习目标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2、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3、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4、知道传染

9、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学习重点做酸奶的活动。学习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彰显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4、强调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

10、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小结:(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2、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3、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4、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

11、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五、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12、?2学生交流。3、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时 教 学 设 计课 题3、馒头发霉了课型新授课时2学习目标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学习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学习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性彰显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

13、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第2课时一复习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1真空包装。2保持干燥。3高温灭杀。4低温保存。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2制作药品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