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上传人:mg****2 文档编号:121918483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报告(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河南理工大学课程设计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 学 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专 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 级:11-02班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word目录第一章 设计任务书2第二章 管壳式换热器简介3第三章 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5第四章 工艺计算64.1 物性参数的确定64.2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74.2.1传热量及平均温差74.2.2估算传热面积9第五章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115.1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115.2壳体内径的估算135.3进出口连接管直径的计算145.4折流板14第六章 换热系数的计算206.1管程换热系数206.2 壳程换热系数20第七章 需用传热面积23

2、第八章 流动阻力计算258.1 管程阻力计算258.2 壳程阻力计算26总结29第一章 设计任务书 煤油冷却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设计用冷却水将煤油由140冷却冷却到40的管壳式换热器,其处理能力为10t/h,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0kPa。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备形式:管壳式换热器 2、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冷却水介质: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40第二章 管壳式换热器简介管壳式换热器是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纵然各种板式换热器的竞争力不断上升,管壳式换热器依然在换热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各国为提高这类换热器性能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强化传热,提高对

3、苛刻的工艺条件和各类腐蚀介质适应性材料的开发以及向着高温、高压、大型化方向发展所作的结构改进。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有提高传热系数、扩大传热面积和增大传热温差等方式,其中提高传热系数是强化传热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强化管程传热和壳程传热两个方面得以实现。目前,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方法主要有:采用改变传热元件本身的表面形状及表面处理方法,以获得粗糙的表面和扩展表面;用添加内物的方法以增加流体本身的绕流;将传热管表面制成多孔状,使气泡核心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提高总传热系数并增加其抗污垢能力;改变管束支撑形式以获得良好的流动分布,充分利用传热面积。管壳式热交换器(又称列管式热交换器)是在一个圆筒形壳体内设

4、置许多平行管子(称这些平行的管子为管束),让两种流体分别从管内空间(或称管程)和管外空间(或称壳程)流过进行热量交换。在传热面比较大的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管子根数很多,从而壳体直径比较大,以致它的壳程流通截面大。这是如果流体的容积流量比较小,使得流速很低,因而换热系数不高。为了提高流体的流速,可在管外空间装设与管束平行的纵向隔板或与管束垂直的折流板,使管外流体在壳体内曲折流动多次。因装置纵向隔板而使流体来回流动的次数,称为程数,所以装了纵向隔板,就使热交换器的管外空间成为多程。而当装设折流板时,则不论流体往复交错流动多少次,其管外空间仍以单程对待。管壳式热交换器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较低,选

5、材范围广,处理能力大,还能适应高温高压的要求。虽然它面临着各种新型热交换器的挑战,但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至今仍然居于优势地位。由于管内外流体的温度不同,因之换热器的壳体与管束的温度也不同。如果两流体温度相差较大,换热器内将产生很大的热应力,导致管子弯曲、断裂或从管板上拉脱。因此,当管束与壳体温度差超过50时,需采取适当补偿措施,以消除或减少热应力。根据所采用的补偿措施,管壳式换热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双重管式换热器及填料函式换热器。第三章 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在设计换热器时,如果只作简单估算,或盲目加大传热面积的安全系数就会造成浪费。只

6、有进行比较详细的计算,才能使投入运行的热交换器,在安全和经济方面得到可靠保证。换热器一般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如下:(1) 根据设计任务搜集有关的原始资料,并选定热交换器类型等。(2) 确定定性温度,并查取物性数据。(3) 由热平衡计算热负荷及热流体或冷流体的流量。(4) 选择壳体和管子的材料。(5) 选定流动方式,确定流体的流动空间。(6) 求出平均温差。(7) 初选传热系数K0,并初计算传热面积F。(8) 设计换热器的结构包括:选取管径和管程流体流速;确定每程管数、管长、总管数;确定管子排列方式、管间距、壳体内径和连接管直径等;确定壳侧程数及折流板的数目、间距、尺寸等壳程结构尺寸;初确定传热

7、面积。(9) 管程换热器计算及阻力计算。当换热系数远大于初选传热系数且压降小于允许压降时,才能进行下一步计算。(10) 壳程换热计算。根据采用结构,假定壁温和计算换热系数。(11) 校核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根据管、壳程换热系数及污垢热阻、壁面热阻等,算出传热系数K及传热面积F。(12) 核算壁温。要求与假定的壁温相符。 (13)计算壳程阻力,使之小于允许压降。第四章 工艺计算 在换热器设计中,根据所选换热器类型和所给已知条件,计算出煤油的流速和水的流速等,然后计算出传热面积。工艺设计中包括了物性数据的确定、传热量及平均温差、初选传热系数、估算传热面积其具体运算如下所述。4.1 物性参数的确定表

8、3-1 水和煤油的操作参数冷却水煤油进口温度()出口温度()进口温度()出口温度()264018040 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以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煤油的定性温度为: (1)水的定性温度: (2) 由定性温度条件下查物性表得出水与煤油的物性参数,如比热、密度、黏度导热系数。所查结果见表2-2:表3-2 水与煤油的物性参数名称定性温度比热密度黏度 导热系数水334.174994.70.00074220.6623煤油1102.432758.320.00051250.10264.2核算换热器传热面积 选择热水走壳程,冷水走管程。这是因为:被冷却的流体走壳程可便于散

9、热,而传热系数大的流体应走管程,这样可降低管壁的温差,减少热应力。由煤油的每小时产量(一天24小时连续运行)可以计算出煤油流量: (3)式中M表示煤油的年产量;M1表示煤油流量;t表示时间。煤油的普朗特常数: (4)式中Pr1表示煤油的普朗特常数;1表示煤油的黏度;cp1表示煤油的比热;1表示煤油的导热系数。水的普朗特常数: (5)式中Pr2表示煤油的普朗特常数;2表示煤油的黏度;cp2表示煤油的比热;2表示煤油的导热系数。4.2.1传热量及平均温差 一般情况下,工程上常用热损失系数c来估算损失的热量。c通常取0.020.03。L取用0.98。 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和已知条件代入下式可以得出煤油的

10、传热量: (6)式中Q表示传热量;M1表示煤油流量;L热负荷修正系数。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及已知条件,可以计算出冷却水量: (7)式中M2代表冷却水量;cp2代表水的比热;计算两种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时按单壳程,两管程计算。按逆流设计换热器: 煤油 180 40 水 40 26从而, (8)温差修正系数取决于两个无量纲参数P及R: (9) (10)式(9)中,参数R具有两种流体热容量之比的物理意义。式(10)中参数P的分母表示换热器中水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升温,因而P的值代表该换热器中水的实际升温与理论上所能达到的最大升温之比。所以,R的值可以大于1或小于1,但P的值比小于1。 (11) 式中表示温

11、度修正系数。 (12)式中t1m,c表示有效平均温差。4.2.2估算传热面积根据题意,初选传热系数,传热系数的选择依据经验数值表3-3表3-3 传热系数的选择依据经验数值表热交换器型式热交换流体传热系数备注内侧外侧管壳式(光管)气气高压气气高压气清水清水高粘度液体高温液体低粘度液体气高压气气清水清水清水水蒸气冷凝清水气体清水10351701601704502070200700100020002000400010030030200450常压2030Mpa2030Mpa常压2030Mpa液体层流液体层流根据表3-3初选传热系数K0=240W/(m2.)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及已知条件可以估算出传热面积:

12、 (13)式中表示估算的传热面积;K0表示初选传热系数;tm表示有效平均温差;Q表示传热量。由于85.1412面积过大,所以需要两台换热器,才能符合工业设计要求。实际的传热面积要考虑一定的裕度,此换热器考虑的裕度为10%。则一台换热器面积为51。第五章 管壳式换热器结构计算5.1换热管计算及排布方式 管子构成换热器的传热面,它的材料应根据工作压力、温度和流体腐蚀性、流体对材料的脆化作用及毒性等决定,可选用碳钢、合金钢、铜、石墨等。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的金属秏量更少。所哟,在管程结垢不很严重以及允许压力降较高的情况下,采用较小直径的管子。如果管程走的是易结垢的流体,则应选用较大直径管子。表4-1 换热管的规格及排列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