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1898294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近体诗平仄要义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一、几个概念1. 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

2、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多次规定,即“韵书”。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七言”。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起”,若是“仄”声,叫“仄起”

3、(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保留,了解即可)。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求。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句“尾对”。3、谁都知道,凡是“对句”,最后一字必须押韵。“首出”即第一句也押韵的,叫“入韵”。至于“韵脚”的概念,按照我以下的方法毫无用处,所以不必知道。4、每句诗的最后三个字,叫做“三字尾”。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近体诗节奏的核心就在这上面,因此也

4、是破解“平仄”规律的密码。对于人的听觉感知来说,一个音构不成节奏(想想蜂鸣声),两个音构成的节奏也非常机械(想想钟摆声和喷嚏声),只有三个音才能构成最简单的悦耳节奏(想想新白娘子传奇主题曲中的“啊哈哈啊哈哈西湖美酒”)。因此,近体诗以“三字尾”为基础,形成了“2-3”节奏(五言)和“2-2-3”节奏(七言)。这里不厌其繁地讲这个,是因为下面讲的关于近体诗“平仄”的一切规则,其实都源自于“节奏美”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二、标准格式正格要掌握近体诗的“正格”,即标准格式,只需记住六个字:“仄仄平”和“仄平平”(可以想象成锣鼓点的“咚咚锵”和“咚锵锵”)。按照以下7条规则,可以把所有标准格式推出来:1、

5、“首对”“三字尾”,若非“仄仄平”,必为“仄平平”。2、“仄仄平”前是两“平”,“仄平平”前是两“仄”。(此即五言首句正格)3、“首对”和“颔对”不能重复,一个若以“仄仄平”为尾,则另一个必以“仄平平”为尾。(据此可得五言颔对正格)4、“出句”平仄与“对句”一一对应且相反。(即同一位置的字,对句若为“仄”,出句就为“平”,据此可得首出、颔出正格。据以上四条,可得五言绝句正格。)5、在五言的基础上,每句前面加两“平”或者两“仄”就成七言。加的规则是“平”前加“仄”、“仄”前加平。(举例,“平平平仄仄”加成“仄仄+平平平仄仄”。据以上五条,可得七言绝句正格。)6、把以上所得绝句正格再写一遍,就是律

6、诗正格。7、不论绝句律诗,如果“起句”“入韵”,只需用该诗正格的“末句”替换掉原来的“起句”即得。此外,如果“首对”“三字尾”是“仄仄平”,该诗一定是“仄起”;如果是“仄平平”,该诗一定是“平起”(这一句懂不懂都行,没啥关系,我就是给那些用惯了这些说法的人看的)。我把以上规则编成如下正格口诀,这就是终极心法了:学诗五言始,首对尾记清。仄起仄仄平,平起仄平平。双平前为仄,两仄前须平。出句正相反,首颔不能重。律诗来两遍,添字成七言。入韵起翻末,孰云平仄难。三、不标准格式变格除了标准格式之外,近体诗还允许一些不标准格式存在,即“变格”。写诗时用“正格”、“变格”都不算“出律”(即犯规)。古人把这种用

7、“变格”的行为称之为“拗救”。顾名思义,“拗”就是“拗口”(很多人,包括百度百科,把“拗救”读成“niujiu”,真是能气活古人),“救”就是“补救”。那么,近体诗为什么要有“变格”?或者说要允许“拗救”?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任何语言乃至任何文化现象,都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就诗而言,辞粗鄙,尚能表达出思想或意境(想想打油诗),谓之“辞达意”,属中下品;辞美,且与其意相得益彰,谓之“辞得意”,属上品;辞美,甚至过于其意,谓之“辞夺意”,属中品;辞美,但不知所云,谓之“辞害意”,属最下品。写近体诗时,总不能为了节奏感而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特别是很多专属词,如人名、地名、成语、典故,

8、都是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的,用了这些词造成平仄不对,“出律”、“拗口”怎么办?所以大家逐渐探索形成了“拗救”的规则,尽可能地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保持节奏。二是在部分诗人用“拗救”的方式写出一些名句后,大家发现这些“拗救”之后的节奏也很不错,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此种“变格”比“正格”还常用了。这种现象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词”的兴起。大家争相创造节奏和谐的变格,所以产生了那么多的“词牌”。由诗盛到词盛,其实是文化进一步繁荣的表象。很多进阶水平的人可能认为,平仄的正格并不难掌握,“拗救”才头痛。其实,“拗救”的规则更简单,只需记住如下四句拗救口诀:为诗首字姑不论,最忌长平也忌稀。稀要补平长要断,此拗

9、邻救无玄机。具体解释如下:1、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几乎都可以不论“平仄”。(首字平仄只有一种情况“平平仄仄平”能造成拗,但是也有办法救,救法下面3中详解。)2、写诗第一忌“长平”。连续四个及以上的“平”声就叫“长平”。出现“长平”拗句就出律了,而补救的办法则是“断平”,即把犯错那个字旁边的“平”改成“仄”(即此拗邻救)。(“长平”是非常影响节奏的,比如正格“平平平仄仄”句式,如果第四字必用一个平声字,那么就成了“平平平平仄”拗句,非常难听,联想一下忐忑的“啊啊啊啊嗷”。这时候必须把旁边第三字那个“平”改成“仄”,成为“平平仄平仄”变格,这种救法就叫“断平”。在这一点上,传统和现在的好多研究者,包

10、括王力先生都没有弄明白,把它当成了“三拗四救”,其实这种变格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四拗三救”。)此外,“仄平平”格式的“三字尾”,如果第一个字用了“平”,变成“平平平”,通常被叫做“三平调”,应该尽力避免。实在避免不了也无所谓,因为唐诗中也不乏此例。3、“长平”之外,还忌“稀平”。“稀平”指相连的“平”声太少了。不论五言句还是七言句,在“三字尾”和其前面两字构成的“2-3”节奏中,如果一个连续的“平平”节奏都没有,就造成了“稀平”拗句。补救的办法是“补平”,即在邻近犯错那个字的地方补个“平”声,把一个“仄”换成“平”(亦此拗邻救)。“补平”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发生在“对句”中。如本节第1条提到的,五

11、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句式,首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平仄仄平”拗句,整句一个连续“平”声都没有,“稀平”了。补救规则是把第三个字“仄”声改为用“平”声,成为“仄平平仄平”救句。七言的情况只是前面添了个“仄仄”前缀,无甚关系。(这种通过调节本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自救”。)第二种发生在“出句”中。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句式,第四字如果必须用“仄”声的字,那么就成“仄仄平仄仄”拗句,“稀平”了。此时本句已经无法补出连续“平”声,只能在对句中加补“平”声,以找回平衡。救法是将对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由“仄”改“平”。这样出句“仄”声声声顿挫,对句“平”声婉转悠扬。七言仅需前加二字,余同

12、。(这种通过调节对句字声的救法被称为“对救”。由于出句中已经没有连续“平”声,所以有时干脆把这一联写成“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请留意,这两种犯“稀平”的句式正好是一出一对的一联。这就意味着,两种情况可以同时发生,产生出“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变格,此即“一字救双拗”。总结一下拗救规则,更可看出其简单。由于“平”声是影响节奏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格律要求的关键,连续“平”声过多、过少都拗口,需要补救。具体就两种情况:(1)连续“平”声太多犯“长平”或者“三平”,分别发生在以“平仄仄”、“仄平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对句中,而其刚好是一联。(2)连续“平”声太少犯“稀平”,可能发生在以“平

13、平仄”、“仄仄平”为“三字尾”的出句和对句中,而其刚好也是一联。近体诗的句式正格,本来也只有这两种形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记住“仄仄平”、“仄平平”六个字,就掌握了近体诗“平仄”迷宫的钥匙。四、几点补充前面已经把近体诗“平仄”的规律说完了。这里说的,只是针对有一些近体诗知识的进阶者,因为他们可能对上面的一些说法,尤其是跟之前所学不一致的地方,存在疑惑。初学者不用往下看。1、为什么讲“稀平”而不沿用“孤平”的说法?因为“孤平”这个说法不仅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拗救”的根本原因,而且造成了很多的理解上的困难。无论是按王力先生的定义,还是启功先生的定义,都存在要么归纳不出普遍规律,要么可找出违反规律的反例的问题。2、对句相救不是有类似“出句三字拗,对句三字救”的情况么?这个根本就不是因为拗救,而是为了对仗。对仗的要求是,出、对两句每个字平仄相反。这个关拗救什么事?(这个说法据说是从大学教材里学来的?)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好使么?这话基本不好使,以后不用管它了。但它表达的意思当中有一点对了,那就是偶数位上的字较之奇数位上的字(当然除了尾一字)在“平仄”的优先度上更高。直白地说,就是调整先调奇位音,尽量别动偶位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