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1776410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7 师 说(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师说诗海拾贝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二月初惊见草芽”,“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时的惊喜神情。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

2、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语林撷英韩愈名言集锦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4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6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7师其意不师其辞。8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0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824朝代唐代字号称谓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又称韩文公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相

3、关资料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崇奉儒学;文学上,破骈为散,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背景呈现唐代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4、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针对唐代人们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知识链接“说”为古代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种文体。1字音句读(du)谀(y)郯子(tn)苌弘(chn) 师襄(xin) 老聃(dn)李蟠(pn) 贻(y) 或不焉(fu)2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3一词多义(1)所以(2)遗(3)常(4)道(5)之(6)其4

5、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低于(3)而耻学于师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耻辱5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今义:表顺承的连词。(3)今之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许多人。(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

6、育。(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必要。6特殊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倒装句状语后置句a师不必贤于弟子b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这些人)其(才智)下圣人也亦远矣7名句名篇(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我的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我的理解古人从

7、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3文脉图示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做怎样的理解?名师指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围绕老师“传道”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师道”的中心作用即可。我的理解韩愈以儒家传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传统思想。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2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8、论证?名师指津明确文中古今、自身、不同人之间对比的内容和结论即可。我的理解“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的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人群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名师指津依据作者批驳时的

9、感情倾向和本文“师道”的中心作答。我的理解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两点:第一,从行文的语气来看,文章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不正常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4有人说第四段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名师指津从否定“师道尊严”的角度阐释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即可。我的理解这一段从孔子从师的言行说起,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全新观点

10、,用相对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学可以相长。这对“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种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5在师说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并“作师说以贻之”?名师指津分别指出这样做对抨击时弊、突出作者主张和交代作记意图所起的作用即可。我的理解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名师指津从师学习的

11、态度和方式是积极的,主张学习的内容和对劳动人民的某些轻视是消极的,要举例简析。我的理解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概括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认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名师指

12、津对于师说中心论点的界定,不必拘泥原有的说法,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上述观点。其实,仔细比对后不难发现,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我的理解(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13、。(观点三)“人要从师”说。文章行文正反相间,紧紧扣住“从师”二字,先讲从师态度,次讲士大夫耻师,再讲圣人乐于从师,最后讲当今李蟠从师。全文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了解对偶恰当运用写法指导本文作者多处运用对偶句,使文章句式整齐,说理深刻。作文中,自然、恰当地运用对偶句,可以使两个相对的意思对比更鲜明;可以使两个相近或相关的意思互相映衬、补充,意思更完善。对偶按上下句(出句、对句)在内容意思上的关系可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两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相同的一件事,在意思上是有相近、相似、相补、相称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反

14、对上下两句从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着眼,在意思上有相反或相对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着眼于相关联的事物,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对偶的分类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分为严式对偶(工对)和宽式对偶(宽对)。严式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宽式对偶只要具备严式对偶条件中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可,其他要求比较宽松。例如:工对: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陈毅“七七”五周年感怀)宽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总之,运用对偶这一修辞方法,总的原则是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化,而忽视表现的内容主题。范文示例请看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1)端午上联:赛龙舟不忘楚风余韵下联: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2)中秋上联:清风一缕携丹桂下联:皓月千里寄相思师说针砭时弊,针对时人“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