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

上传人:r**** 文档编号:121693955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课时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学习目标1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能量来源 2 结合实例 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3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 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内容索引 自主学习 互动探究 达标检测 专项提能7 自主学习 一 地质作用1 概念 由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 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 分类 内力作用 由引起外力作用 地球以外的和等引起 二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 岩浆活动 自然力 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 重力能 侵入 喷出 2 地壳运动 平行 褶皱 上升 下降 4 变质作用 地壳

2、中原有的岩石 由于经受 或地壳内的变化等内动力的影响 使其矿物成分 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3 地震 1 概念 是地球急剧释放的表现 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2 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特别是所产生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引起冲击地震 因山崩 滑坡 地面塌陷 陨石坠落等原因引起诱发地震 由人类活动导致 内部能量 断裂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 热流 思考 1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 但千百年来 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为什么 答案 答案这是因为渤海位于地壳构造运动的下沉地带 泥沙入海后 很快沉积或随洋流流入黄海 即内外力互补 2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

3、运动的结果 答案 答案从形式上看 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 但从本质上看 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 从卫星照片上看去 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 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 南起赞比西河口 向北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 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 全长近6000km 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 谷底大多比较平坦 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 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m不等 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 如乞力马扎罗山 肯尼亚山 尼拉贡戈火山等 1 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

4、成的 答案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运动形成的 答案 2 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何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岩浆活动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比较 1 图中 被火山灰覆盖部分 说明那不勒斯湾海岸所受到的内力作用是A 地壳运动B 变质作用C 岩浆活动D 地震 2018 日照期末 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海岸 这座古庙早已倒塌 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 每根石柱中间都有 百孔千疮 的一段 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 读图 回答1 2题 答案 解析 解析图中被火山灰覆盖部分是岩浆活动的结果 2 从公元79年到1955年 那不勒斯湾海岸 以水平运动为主 经历了上升 下降 上升的地壳运动过程 以

5、垂直运动为主 经历了下降 上升 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A B C D 解析根据三根大理石柱和海平面的关系可知是以垂直运动为主 据图可知该地经历了下降 上升 下降的地壳运动过程 答案 解析 2017年1月12日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 多埋藏有石油 天然气 探究点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答案 1 判断甲 乙两地何处是背斜 何处是向斜 答案乙地是背斜 甲地是向斜 2 解释甲地成为山岭 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答案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 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由于槽部岩层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 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 3 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应选择甲地还是乙

6、地 为什么 答案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 应该选择在乙地 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 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 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 便于施工 答案 4 假设该地地下有煤层 在甲 乙两处挖煤易发生哪些事故 答案甲处易透水 乙处易瓦斯爆炸 答案 1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2 地垒和地堑的比较 3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4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种地球构造理论 其基本观点包括 1 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 软流层 之上 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

7、地壳比较活跃 3 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方法一 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 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 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 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 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如图A为背斜 B为向斜 2 两看 法判断断层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 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8、 例如 下图中A B 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 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所以A B C三处都是断层 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 故不是断层 读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回答3 4题 3 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B 风力侵蚀作用为主C 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D 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解析库区是一个背斜 而背斜谷是岩层受张力作用被侵蚀而形成的 答案 解析 4 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地壳运动B 流水作用C 外力作用D 内外力共同作用 解析该地区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所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答案 解析 专项提能7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地质构造图既可以

9、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 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图表特征 典型例题 1 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 2 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3 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析题过程 1 图中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类型 2 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3 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析题过程 析题过程 读 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 回答 1 2 题 1 图中表现的内力作用主要有 固结成岩 褶皱 沉积作用 岩浆侵入 断层 侵蚀作用A B C D 答案 解析 读图训练 解析读图可知 图中岩层发生了弯曲 形成背斜构造 所以有褶皱作用 众多岩层发生断裂 位移 属于断层构造 有

10、明显的花岗岩层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 所以选B 2 图中最先发生的地质作用是A 岩浆的侵入B 断层的发生C 页岩的沉积D 褶皱的发生 解析读图可知 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 先是众多岩层发生褶皱弯曲 然后岩浆侵入 形成花岗岩 再岩层发生断裂 位移 形成断层 最后在表层发生页岩的沉积 故本题选D 答案 解析 达标检测 1 2 3 4 5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 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 令人叹为观止 读 南斯拉夫的 猫咪 山图 完成1 2题 解析 根本能量 是关键词 猫咪 山的形态是遭受外力侵蚀的结果 其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答案 解析 1 猫咪 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A

11、 太阳辐射B 岩浆活动C 大气D 流水 2 猫咪 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 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 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 内 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 板块运动形成的 解析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3 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 组合正确的是A S 向斜 山谷M 背斜 山地V 断层 山谷B S 背斜 山谷M 向斜 山地V 断层 山谷C S 向斜 山谷M 断层 山谷V 背斜 山地D S 断层 山谷M 向斜 山谷V 背斜 山地 读下图 回答3 4题 答案 解析 解析地质构造的判断可从图中岩层弯曲方向分析 1 2 3 4 5 答案 解析 4 图中所示的

12、地形类型主要是A 山地B 高原C 丘陵D 平原 解析地形判读注意图中地势起伏情况及海拔 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 1 2 3 4 5 5 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及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从形态上看 中间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 向下凹陷的为向斜 1 图中C D处 属背斜的是 D 1 2 3 4 5 2 从地形上看 C处是 形成原因是 D处是 形成原因是 答案 解析 解析向斜槽部由于长期受挤压 岩层变得坚实 不易被侵蚀 反而形成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裂隙比较发育 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山岭 向斜槽部岩层坚实 不易被 侵蚀而成为山岭 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 裂隙比 较发育 易被侵蚀而成为谷地 1 2 3 4 5 3 C D两处找油气应在 处 找地下水应在 处 答案 解析 解析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构造易于储水 D C 1 2 3 4 5 4 A B C D四处 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处 原因是 答案 解析 解析由于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 较为牢固 稳定 适合修建地下隧道 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C C为向斜部 位 可能使隧道变成水道 1 2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