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

上传人:r**** 文档编号:121693902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章末总结课件 中图版必修1教学资料(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末总结 教师用书独具 内容索引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教材P32探索发现当开灯相同的一段时间后 干沙的温度较高 而水的温度较低 关灯一段时间后 干沙温度降低的比水温降低的快 并最终温度相等 这是因为干沙的比热较小 吸热较快 放热也较快 而水的比热较大 吸热慢 放热也慢 教材P34阅读火山喷发出的颗粒物增加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使更大部分的蓝色光在到达你的视野之前就已经被折射掉了 剩下更为集中的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使日出和日落时的太阳变得更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教材P35思考晴朗的夜晚 大气逆辐射弱 大气保温作用差

2、 气温较低 阴天的夜晚云较多并能增强大气逆辐射 增强大气保温作用 气温较高 故晴朗的早晨比阴天的早晨更凉一些 教材P35读图气温低 空气冷却 收缩下沉 近地面形成高压区 气温高 空气膨胀上升 近地面形成低压区 教材P38思考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气压带地区 因为低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上升 易形成降水 而高气压带地区气流辐合下沉 天气多晴朗 无降水 然而降水的多少 与暖湿气团的强弱和辐合上升的速度有关系 暖湿气团越强 降水越多 辐合上升的速度越快 降水有可能就越强 教材P42思考冬季从海洋吹向大陆的气团是暖气团 夏季从海洋吹向大陆的气团也是暖气团 教材P43思考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气

3、团密度大 就会斜插到暖气团下部 暖气团被迫抬升 形成降水 同时 该地被冷气团控制 出现降温天气 教材P45思考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可以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 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以交换 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 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材P45复习题1 描述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大气保温作用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使地面热量增加而升温 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方式将热量传导给大气 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了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

4、使大气增温 大气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热量 其中大部分以逆辐射方式将热量传给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 实质上是其热量以不同辐射方式传导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 2 1 风的形成 地表相对较热 则近地面大气受热上升 在近地面形成低压 在高空形成高压 地表相对较冷 则近地面大气收缩 在近地面形成高压 在高空形成低压 这样 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海拔高度上出现气压差异 便产生了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 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 2 在等压线图上 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在等压线图中 按要求画出与该点相邻的等压线切线垂直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 但并非一定指向低

5、压中心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见图中箭头A 确定南 北半球后 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 北半球 或向左 南半球 偏转30 45 角画出实线箭头 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 见图中箭头B 3 1 形成过程 低纬环流赤道及其两侧 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在北纬30 附近上空 风向偏转成西风 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 使近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 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偏转成东北信风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 便在赤道

6、与北纬30 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与高纬环流在北半球近地面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一支气流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 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 空气冷却下沉 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 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 附近相遇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形成上升气流 致使北纬60 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 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 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 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2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分布图 4 1 锋是温度或者密度相差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后形成的一个狭窄的过渡区

7、 2 锋的类型示意图 以及天气状况 如下表 5 1 季风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 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 所以到一定高度 就产生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高空气压梯度力由大陆指向海洋 海洋上形成高压 大陆形成低压 近地面气压梯度力从海洋指向大陆 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的气流 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 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 因此大陆为高压 海洋上为低压 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 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 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 海陆影响的程度与纬度和季节都有关系 冬季中高纬度海陆影响大 陆地的冷高压中心位置在较高的纬度上 海洋上为低压 夏季

8、低纬度海陆影响大 陆地上的热低压中心位置偏南 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向北移动 2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当印度季风北移时 西南季风可深入到我国大陆 我国长江以南 尤其是西南地区深受影响 东南季风来自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 有时会转为南或西南气流 夏季风4 5月开始出现在南海北部 南方雨季开始 5月底至6月初到达华南北部 6月至7月初抵达长江流域 出现梅雨天气 7月 8月推进至华北 东北一带 北方雨季才开始 此期间南方地区受西太平洋高压脊的影响出现伏旱 夏季风给我国带来丰富的降水 使我国的季风地区享有得天独厚的气候 从而使我国东南部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但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

9、和季节性 使我国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多发 我国冬季风比夏季风强烈 尤其是以北方地区 常有8级以上的北风或西北风伴随寒潮南下 冬春季节北方地区的大风还常伴随着沙尘暴 沙尘暴和寒潮带来的大风 冻害和暴雪给我们的生产 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教材P46探索从实验中发现器皿的内壁和塑料纸底面出现大量凝结的水珠 塑料纸底面的水珠向中部聚集 并滴落到装满沙子的水瓶中 然后下渗到小瓶的底部 这个实验揭示了水的运动现象 在自然界中 这种现象是通过水循环表现的 具体过程是 海陆表面的水分因太阳辐射而蒸发进入大气 在适当条件下凝结降水 降落到海陆表面 降落到陆地上的水有一部分会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10、 有一部分形成径流流入海洋 然后再参与蒸发 这样不断的循环交换 形成水循环 第二节水的运动 教材P47思考人类能对水循环施加影响 人类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途径主要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如通过修建水库 可以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 通过跨流域调水 可以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配 此外 还可以通过人工降雨 影响降水环节 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影响下渗和植物蒸腾的环节 教材P48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大洋表面不同的盛行风 对应形成了不同的洋流 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向一致 说明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教材P50读图图2 2 9中的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渔场 有三个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 具体有北海道渔场分布在日本暖流和千岛

11、寒流交汇处 北海渔场分布在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分布在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 秘鲁渔场分布在上升补偿流处 即大的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处 教材P52思考1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是 圣婴 的意思 最初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 沿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海流 后来科学上用来表示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千米的东赤道太平洋海面上的异常增温现象 2 厄尔尼诺现象说明海洋和大气是相互作用的 如果海洋温度发生变化 会使大气环境受到扰动 造成全球环境系统的紊乱 从而影响邻近大陆的天气形势 乃至导致全球气候发生异常变化 教材P52复习题1 水循环分为

12、海上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三种类型 它们通过大气中的水汽输送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 1 影响气候 洋流可以促进高 低纬度间热量的传送和交换 对全球热量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洋流可以使所经过地区的大气变暖或变冷 从而影响沿海陆地的气候 暖流一般给其所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 湿润的天气 寒流一般给其所经过的地区带来寒冷 干燥的天气 2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分布 洋流对世界渔场的地理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世界著名渔场大多分布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或上升流分布的海区 3 对航海事业的影响 海轮顺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要快得多 4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洋流能加快污染海区的净化

13、速度 扩大污染的范围 教材P53探索广口瓶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是按照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沉积的 因为广口瓶静置后 瓶中的水逐渐静止下来 瓶内水中的沙 土等物质 颗粒大 比重大的先沉积 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沉积 所以自下而上 沉积颗粒由大到小 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教材P59思考1 峡谷的形成 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地壳上升 河流下切侵蚀 峡谷逐渐形成并呈 V 字形 从谷底向上 沿崖壁各个时代的岩层暴露无遗 这些岩层记载了北美大陆早期地质形成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是 2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说明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

14、得高低不平 如地壳运动使地表抬升形成科罗拉多高原 而外力作用则从相反的方向去改变地表形态 如河流的下切侵蚀 最终导致了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内 外力作用在空间上相互联系 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由此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教材P59复习题1 1 山上找到贝壳类化石说明该地区曾经是海洋 2 南极地区有煤炭资源 说明曾经生长植被 3 火山喷发 地震是当前地壳运动的证据 4 非洲和南美洲两岸轮廓相似 古生物 地质构造相连证明大陆漂移 2 1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 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中存在某些脆弱地带 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 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 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 2 震级

15、是通常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 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成震级的 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多 震级越大 而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对具体地点的实际影响 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 同时也受震源深度 震中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介质及表土性质等条件的强烈影响 震级与地震烈度既有区别 又相互联系 一次地震 只有一个震级 但在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级是说这次地震大小的量级 而烈度是说该地的破坏程度 在浅源地震 地震深度10 30km 中 震级和震中烈度 即最大烈度 的关系 根据经验大致如下表所列 震级与烈度关系表 3 1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地球表层的硬壳 岩石圈 或称构造圈 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 其下

16、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层 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 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 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 海沟 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 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换言之 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 板块内部是稳定的 而板块的边缘和接缝地带则是地球表面的活动带 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沉积作用 深成作用 岩浆活动 火山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活动 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 其次 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 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 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 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 在漂移过程中 板块或拉张裂开 或碰撞压缩 焊结 或平移相错 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 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2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 如东非大裂谷 幼年期 如红海和亚丁湾 成年期 如目前的大西洋 衰退期 如太平洋 与终了期 如地中海 大洋的发展与大陆的分合是相辅相成的 在前寒武纪时 地球上存在一块泛大陆 以后经过分合过程 到中生代早期 泛大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 北为劳亚古陆 南为冈瓦那古陆 到三叠纪末 这两个古陆进一步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