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二少****畔 文档编号:121577985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0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word单元测试1(附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图,完成12题。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A加拿大B美国C埃及 D印度2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都较小解析:第1题,比较四国的人口算术密度和人口生理密度便可得出结论。第2题,中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小于印度,可知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来源:Zxxk答案:1.C2.B人口金字塔的形态不仅能显

2、示该国人口结构与人口转型阶段,同时也能反映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读下面四种形态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34题。3图中四种人口金字塔的形态,若按人口增长阶段转型的一般规律,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甲乙丁丙 D甲丁丙乙4下列四个国家中,目前与乙国人口金字塔形态最接近的是()A索马里 B印度C巴西 D德国解析:第3题,从少年儿童所占比重的大小即可进行判断,或者从人口金字塔的形状特点来分析。第4题,乙图少年儿童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与德国相似。答案:3.D4.D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某年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5该年图中各省区中()

3、A宁夏出生率、死亡率均较高B江苏年新增人口最多C西藏的死亡率比上海高D北京人口自然增长最快6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性别比例 B文化教育水平C人口年龄结构 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五省(市、自治区)自然增长率相差不太大,但江苏总人口多,故年新增人口最多。第6题,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北京低,主要影响因素是上海市老龄化现象严重。答案:5.B6.C读“我国上海市人口增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7由图可知,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呈负增长而总人口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C大量人口迁入 D原有人口基数小8上海市人口不断增

4、长,近期可能导致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突出 B城市经济缺乏活力C社会劳动力不足 D城市用地压力增大解析:第7题,此段时间我国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主要是从农村迁往城市,从内地省区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第8题,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用地压力增大、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人口迁入可为城市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答案:7.C8.D下图是“江苏省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总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动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910题。9从1982年到2010年,江苏省总人口增加了约()A100万 B1 500万C2 000万 D2 500万10从1964

5、年以来,图中线持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医疗条件进步,死亡率下降青少年人口大量外迁出生率下降男女比例不平衡A BC D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知线为人口总数增长曲线,线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动曲线,从1982年到2010年,江苏人口总数从6 000万上升到8 000万,增加了2 000万人。第10题,从1964年以来,线持续上升与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等因素有关,这样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答案:9.C10.D读图1和图2,结合图中信息,回答1112题11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属于人口负增长的省(市、自治区)是()A川、陕、藏

6、B云、贵、川C鄂、豫、皖 D贵、蜀、渝12关于人口高速增长省(市、自治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住人口指有居住地户籍的人口B均属于经济发达地区C人口增长增大了就业压力D增长完全由于机械增长造成解析:第11题,从图1中可知人口负增长的省(市、自治区)有甘、川(蜀)、渝、贵、鄂和皖。第12题,从图2中可知常住人口等于户籍人口加上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故A项错;从图1中可知人口高速增长的省(市、自治区)并非都是经济发达地区,故B项错;人口增长增大了就业压力,故C项正确;某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口高速增长是由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机械增长共同形成的。答案:11.D12.C二、综合题(共40分)13阅读下

7、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2分)材料1:河南省和四川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近年来,在两省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和农村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来源:学#科#网Z#X#X#K材料2:19491957196619711977198219901994我国人口数/亿来源:Z.xx.k5.46.47.48.49.410.311.611.8人均耕地/(公顷/人)0.1800.1560.1350.1190.1070.100来源:学科网0.0890.080(1)在下图中绘出我国人口发展和人均耕地变化折线图。(4分)(2)“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和消

8、极影响各有哪些?(8分)(3)2008年中国举行了北京奥运会,许多已婚夫妇都选择在该年生育子女(奥运宝宝),这对我国的人口发展有何不利影响?(4分)(4)根据我国的人口、资源国情,谋求我国合理的人口容量,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解析:第(1)题,绘图时要结合表格的数据信息一一对照完成。第(2)题,由于青壮年的外出,形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这种现象一方面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地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劳动力减少,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第(3)题,集中生育容易形成人口生育高峰,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第(4)题,针对我国目前状况仍然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

9、政策,努力发展科技,合理利用资源,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答案:(1)略。(2)“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是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经商引起的。积极影响: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促进了迁入地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消极影响:人才流失,青壮年劳动力减少;既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不利。(3)容易形成人口生育高峰,使我国的人口增长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给我国人口调控等增加难度。(4)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14

10、图1和图2分别表示2011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产业和空间的转移(占总量比重),读图和表,完成下列问题。(18分)2011年中国跨省人口流动的省区排名来源:学*科*网Z*X*X*K流出省(市)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贵州占总量比重/%16.110.610.68.68.36.1流入省(市)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占总量比重/%35.58.97.25.65.65.6(1)据图分析2011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2)据表分析2011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6分)(3)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迁入地经济发展的有益影响主要有哪些?(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

11、的移动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解题关键是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题,从图1可知,农村劳动力主要向第二(工业)、第三(餐饮业等)产业转移;从图2可知,转移空间以乡镇内就地转化为主,同时向省外转移。第(2)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引起的,既有推力作用的影响,更有拉力作用的吸引。第(3)题,跨区域迁移的迁入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人口迁入对工业化、城市化及产业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答案:(1)从产业结构看,劳动力主要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高,吸引力强。从转移的空间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地转化的同时大量向外流动或迁移;就地转化是因为离土不离乡,可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活动;向外流动或迁移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2)主要由中西部省区流向东部沿海省区;从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主要是经济原因(或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环境等)。(3)对迁入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9实用文档 精心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