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2157536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

2、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

3、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

4、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而是像我小的时候,我母亲、伯母的曼声低吟,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5、(3分)A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B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C诗人在作诗时具体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的。D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B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C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D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指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6、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B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C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D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

7、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圾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菜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市绿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

8、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表格为各类废弃物分类情况的相关描述信息) 【注】:1A=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材料三: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

9、次左右,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 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焚烧厂设计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

10、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观旅游。 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 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摘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11、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统计样本中 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圾的压力 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

12、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6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蚕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

13、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膩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 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我

14、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

15、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 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 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 “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 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要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