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21339077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将相和人教新课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相和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

2、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细品全文,文章篇幅虽长,但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将三个小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刻画出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

3、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二、说教学目标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三、说教法、学法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

4、到蔺相如的“嘴”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

5、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板书:嘴 厉

6、害? 官 升?)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 “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A、 生自由读文。B、 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

7、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5、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

8、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

9、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10、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我愿意带着

11、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 指名读后自由读。B、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五、说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不和 和 相 (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简洁明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