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1316510 上传时间:2020-02-21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3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六)(含解析) - 副本(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湖南省师大附中湖南省师大附中 20192019 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六届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六 含解析 含解析 本试题卷共 10 页 时量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3 题 明清时期 土地交易颇为频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 通过个人道德修为 社会关系 制约 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 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 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 由此出现了买卖 典当 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 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 权属类型 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

2、不同 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 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 标准化的 格式合同 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 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 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例如 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 出卖人 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 180 两的权利 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 所有权 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价银 按照 推头通例 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 即拥 有该土地的所有权 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 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 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 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 守诺 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

3、 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 从而导致纠纷 争诉等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 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 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 约文书中 都有 中人 中保人 等 中人扮演了中介 担保人 调解人 证人等多种角色 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 要参与土地定价 土地贫瘠与否 土地大小等交易 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 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 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 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 三面言议 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 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 签订契约 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 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 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 威望 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 会督促双方履行

4、相关义务 或者适时进行调停 斡 旋 说合 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 如果调解无果 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 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 双方合意达成 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 也称为私契 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 也称官契 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 契尾 契约经过交契税盖 官印后 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 过户后 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 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 明 律 户律 田律 规定 凡典买田宅 不过割者 一亩至五亩笞四十 每五亩加一等 罪止 杖一百 其田入官 没有交过契税的白契和已经交过契税的红契长期并存 清代乾隆年间 土地交易频繁

5、 脱逃赋税现象严重 因此 清政府开始严厉打击白契 大力推广红契 清 户 部则例 规定 凡民间置买田宅 于立契之后 限一年内呈明纳税 倘有逾限不报者 照 例究追 按照 大明律 和 大清律例 的规定 卖方违背诚信原则 重复典卖土地 中人 若知情 则与卖地者同罪 明清加大了打击契约履行中的违法行为的力度 确保了民间土地 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 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 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 明清 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 同时辅之以熟人 社会网络关系制约 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 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转关系的安全稳定 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

6、目的 2 摘编自姬元贞 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明清时期 在履行一份土地契约时 个人道德修为 社会关系制约 国家法律规范三 者缺一不可 B 明清时期出现了买卖 典当等多种土地契约 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 有很大关系 C 明清时期 契约出现纠纷 中人应从中进行调解 以尽力解决争端 中人也负有一定 的法律责任 D 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私契由双方合意达成 未交契税 而官契则经政府登记认可并已向 官府缴纳契税 1 A 三重保障缺一不可 错误 只有个人道德修为不足以化解土地交易中的纠纷时才 需要后两者之一或全部来参与解决问

7、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 先提出总观点 再分别从当事人自觉履约 中人监督协助履约 国家法律规范强制履约三个层面具体阐述 最后进行总结 B 文章指出明清土地契约文书已较完备 形成了类似标准化的 格式合同 对双方的 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并举明代绝卖契佐证 C 文章分析了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常有 中人 的原因 阐述了 中人 的具体职责和 作用 阐明了土地交易时 中人 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 文章列举了明清土地交易时不过割 脱逃赋税 不守诚信重复典卖土地等违法现象的 处罚措施 说明国家法律制度在三重保障中最为重要 2 D 文章并未指出法

8、律制度在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中最重要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明清的土地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 因此 契约中应写明了交易双方姓 名 标的物价格等内容 B 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 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 个人道德修为不好 C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 中人 与交易双方均为熟人 扮演中介 担保人 证人等角 色 和今天的房产中介相同 D 在当今的土地流转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 我们只有借鉴明清的经验 才能保证交易流 转关系的安全稳定 3 A B 项 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 为主观臆断且太武断 C 项 中 人 和今天的房产中介不完

9、全相同 D 项 我们只有借鉴明清的经验 才能保证交易流转关 系的安全稳定 错 条件关系错误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4 6 题 欲说陈寅恪与张荫麟的有关学术分歧 要先说一下张荫麟这位 史学天才 1923 年 年仅 18 岁 考入清华学堂仅半年的张荫麟 在 学衡 杂志发表处女作 老子生后孔子百余 年之说质疑 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之考证提出异议 史学界一时震动 梁启超也对他大加 赞赏 之后其论著不断问世 被目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 深受梁启超 陈寅恪 熊十力 等大家推重 至于分歧之由来 则要从陈寅恪对龚自珍一首诗的评价说起 也许是善于从 诗史互证 角度

10、看待文学 陈寅恪以为龚自珍诗多有借古讽今之作 他对其 汉朝儒生行 的评价就是 如此 龚自珍此诗写于道光二年 时龚氏正在京城 杨芳为清朝著名将领 曾于道光元年至 3 三年任直隶提督 而龚氏好友魏源此时就在杨芳家坐馆 魏源离京赴杨芳处时 龚自珍还曾 送行 因此 龚自珍对杨芳当比较了解 作为汉人而能受到清廷重用 杨芳可谓罕见 自然 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满族将领的妒忌 陈寅恪认为 龚自珍此诗中自托为汉朝儒生 主旨就 是讽喻杨芳 按照陈寅恪的学术地位 他既然这样解释龚自珍的诗 一般也就等于是定论 不过 还 是有人敢于质疑 当然这 质疑 也要有底气 1933 年 张荫麟在 燕京学报 第 12 期发 表 龚自

11、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 表示不同意陈寅恪之说 认为诗中所写之某将军不是杨芳而 是岳钟琪 张荫麟文章发表后 陈寅恪以为不确 坚持认为该诗就是写杨芳之事 张荫麟遂 再撰 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进行商榷 根据张荫麟的论证 从龚自珍诗中所提及时间看 解释为写杨芳确实不如解释为写岳钟 琪更加贴切 不过张荫麟并没有完全否定陈寅恪 相反在陈寅恪说法的启示下 有所感悟 如此 则张荫麟和陈寅恪之最后观点其实还是基本一致 即认为该诗是龚自珍借历史人物讽 喻杨芳 张荫麟的考证极为精彩和严谨 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之处 就是未能结合当时汉族文人 的思想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的 大棒加胡萝卜 政策来阐释此诗 也就不能悟出该诗

12、更 深刻的意蕴 在陈寅恪看来 也就是未能做到所谓对古人 理解之同情 龚自珍认为历代统 治者对文人无非两种手段 即 约束之 羁縻之 所谓 约束 就是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 迫使文人就范 而所谓 羁縻 就是以怀柔方式收买文人 使其逐渐丧失自我和对统治阶级 的批判能力 龚自珍以为 可以容忍社会其他阶层平庸和堕落 却不能容忍文人如此 因为 只有他们才是拯救那个时代的最后希望 对龚自珍的上述观点 陈寅恪自然理解且有切身体会 戊戌变法以来的社会动荡 陈氏 家族的命运还有王国维的自杀等 早已给陈寅恪留下沉痛记忆 陈寅恪指出该诗为咏杨芳事 就是试图通过阐释龚自珍诗歌的深刻寓意 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话说回

13、来 不能苛求张荫麟没有理解龚自珍的深意 毕竟他的人生阅历比起陈寅恪来还 是简单 假以时日他当会有更大成就 大概也就是为此 陈寅恪在张荫麟发表 与陈寅恪论 汉朝儒生行书 后 并没有公开回应 后张荫麟英年早逝 陈寅恪极为悲痛 特撰诗表示追 悼 流辈论才未或先 著书曾用牍三千 共谈学术惊河汉 与叙交情忘岁年 摘编自刘克敌 大家间的 商榷 与 论争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比闻希白先生言 尊意以为定庵 汉朝儒生行 所咏实杨芳事 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 乃指岳钟琪者误 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 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 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 更圆满之解释 固不惮舍己以从 然尊说似不无困难之处 考本诗作于道光二年壬午 定

14、庵 诗自编年 而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已 卅年久绾军符矣 然壬午以前杨芳踬后复起 定乱之 事 仅有嘉庆十八年平天理教匪一次 自是役上溯其初由千总升守备 嘉庆二年 相距仅十一 年 使所歌者为杨芳 定庵何得作 卅年久绾军符 之语 然此诗遂与杨芳全无关系欤 似又不然 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 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 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 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 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 定 庵识之当在此时 因而献诗 盖意中事 本诗与杨芳之关系 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 今当拜 谢先生之启示 并盼更有以教之 张荫麟 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 据 1947 年 3 月 3 日 燕京新闻 这样评价 陈先生是一个勤奋的垦

15、荒者 他不多说话 尤其不唱高调 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解决历史上的疑案 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来 却是一 篇一篇的短论文 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 他虽身体羸弱 在教授学生方面极严格 风雨无阻 绝少辍讲 他享有 字字精金美玉 之称 据牟润孙回忆 陈寅恪在清华大学 4 讲书 专讲个人研究心得 繁复的考据 细密的分析 陈寅恪传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张荫麟十八岁即引起史学界瞩目 后被视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 得到梁启超等多 位大师的赞赏和看重 B 陈寅恪评价龚自珍 汉朝儒生行 是借古讽今之作 希望借此诗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 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C 陈寅恪所谓对古人 理

16、解之同情 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 结合古 人创作时的背景来阐释 D 张荫麟去世后 陈寅恪撰诗表示追悼 叹其潜心著书 学术深厚 与之交流时常常忘 了两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4 C 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 错 5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陈寅恪以 诗史互证 的方法研究 汉朝儒生行 认为龚自珍写此诗时在京城 杨 芳在直隶 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 B 张荫麟是考证了龚自珍作诗的时间和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的时间 以及杨芳的 有关经历 从而推断陈寅恪的结论有不当之处 C 陈寅恪与张荫麟的学术分歧是龚自珍 汉朝儒生行 一诗中所写某将军是指杨芳还是 岳钟琪 学术共识是都认为该诗讽喻了杨芳 D 陈寅恪与龚自珍虽处于不同时代 但面临的社会状况 自身经历相同 所以对龚自珍 的有关不能容忍文人平庸和堕落的观点感同身受 5 C A 龚对杨的了解皆源于自己的好友魏源 错 B 考证了 诗中所叙某将军再起定 乱时的时间 错 D 但面临的社会状况 自身经历相同 错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陈寅恪和张荫麟两位大师共有的学术品格 6 分 答 6 学术品格 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