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

上传人:1818****572 文档编号:121114349 上传时间:2020-0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高考历史复习单元限时集训1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限时集训(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写道:“天下大乱,需要救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究竟孰是孰非?在黑夜的背景下,诸子的身影如群星般闪耀。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B由题干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因此,其关注的共同点是社会现实。如儒家的“仁”“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2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

2、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促进了天命思想学说的确立B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选B项;材料强调“德”而不是“天命”,故A项错误;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天命思想与题干无关,题干强调的是道德教化,D项错误。3.孔子 提倡“远人

3、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老子 提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墨子 倡导“兼爱”“非攻” 孙膑 强调“乐兵者亡” 上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简表。这反映出当时()A各派均反对争霸战争B民众渴求社会安定C诸子的主张渐趋一致D诸子关注军事斗争B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各位思想家对待战争都持反对态度,孔子主张“修文德”,老子主张“不以兵强于天下”,墨子主张“非攻”,孙膑主张“乐兵者亡”,因此反映了民众渴求社会安定,故选B项;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各派反对不义之战,体现了民众的诉求,排除A项;诸子主张趋于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诸子对战争的论述体现了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排除D项。4

4、韩非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并强调“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韩非此举旨在论证()A变革旧制的迫切性B国策与时俱进的必要性C君主地位的特殊性D儒墨复古主义的落后性C题干“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说明韩非认为君主的品质和能力在治理国家中尤为重要,即强调君主地位的特殊性,故选C项;韩非主张变法革新,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韩非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不会倒退,但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韩非通过批判儒、墨两家靠仁义礼让来治理国家的主张,目的在于论证君主地位的重要性,排除D项。5(2019永州一模)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

5、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A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B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C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D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C乐器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钟、鼓、罄等敲打乐器因不便携带在魏晋时期不被常用,而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因便于携带而活跃于社会上,说明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性、个性化,故选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在明代,排除A项;传统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发展遇到危机,但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排除D项。6孟

6、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撰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做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A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B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的分歧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A根据材料“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可知,南宋理学为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找到了依据“理”,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宋代理学维护伦理纲常、等级秩序,故C、D两项错误。7(2019马鞍山三模)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

7、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A摆脱儒学思想束缚B彰显人的自我意识C动摇社会等级观念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B王阳明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王阳明心学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但并未动摇,排除C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等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王阳明,排除D项。8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序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

8、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A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C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D“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B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政府都提倡尊敬老人,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尊老”风气,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项;商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传统儒家思想,而不是宗法观念,故D项错误。9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受离骚的启发;复旦大学校

9、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受论语启发。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A据材料可知,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都借用古代文化典籍,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故选A项;B项材料未涉及,故排除;C项说法片面和绝对化,故排除;D项只反映了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故排除。10明代某思想家指出:“身也者,天下万物之本”,认为“天性之体,本是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提出“尊身”“爱身如宝”等主张,这一主张()A有利于人主体意识的觉醒B开启了古代人文精神先河C彻底批判了理学纲常思想D导致了“个人主义”泛滥A材料中思想家强调

10、“身”“天性之体”,重视人的价值,是对人本身的关注,故选A项;古代人文精神先河在春秋时期开启,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理学纲常的批判,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士人思想受到严重束缚的明朝,不存在“个人主义”的泛滥,排除D项。11明朝思想家李贽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李贽()A反对以君主言行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B倡导“农商并重”的新经济理念C认为社会发展中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D主张“适时而动”的时代发展观D李贽的观点主要体现在“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上,他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

11、化,所以本题选D项。A项不够准确,李贽主要强调的是变化,而不是针对皇权;B项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李贽并不是认为没有标准,而是说标准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12(2019乐山三模)顾炎武认为“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据此可知他主张()A知行合一 B经世致用C回归孔孟 D民贵君轻C根据材料“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强调回归圣人(孔孟)的儒学本源,故选C项;知行合一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密不可分,排除A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孟子对民本思想的具体阐述,排除D项。二

12、、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孟子离娄上材料二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6分)(2)概括材

13、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7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得出民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仁政。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得出节用爱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深化和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得出百姓的忧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第(4)问

14、的第一小问,综合材料一“得其民,得天下也”,材料二“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以民为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答案:(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2)主张:节用爱民。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4)共同之处: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14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材料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甲“子为

15、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综合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12分)解析根据材料任选主题来对孔子的思想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