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20967657 上传时间:2020-02-13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代 作品名称 峨眉山月歌创作年代 唐代作者 李白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品概况 李白 701 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 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人称 诗仙 作者介绍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意境明朗 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 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 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 遍谒 y 诸侯 海县清一 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 扬帆东下 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 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

2、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时间的词语有 半轮 秋月 夜 表地点的词语有 峨眉山 平羌江 青溪 三峡 渝州 1 峨眉山 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 半圆的秋月 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 影 月光 平羌 江名 即今青衣江 在峨眉山东北 3 夜 夜间 发 出发 清溪 指清溪驿 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峡 指长江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今在四川 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 君 指住在峨眉山的友人 指作者的家人 朋友 下 顺流而下 渝州 今重庆一带 注释 1秋高气爽 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特别明朗 2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3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 4诗人思念友人却又

3、看不到 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 顺江驶向渝州 诗歌大意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 既有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的豪迈 也有思乡的情怀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峡 有何作用 峨眉山月歌 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月半轮 和 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送眷恋之情 这样寓情于景 使情景交融 另外 诗歌意境清朗秀美 风致自然天成 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 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诗从 峨眉山月 写起 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 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 月色特明 以 秋 字形容月色之美 信手拈来 自然入妙 月只 半轮 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4、次句 影 指月影 月亮走 我也走 只有观者顺流而下 才会看到 影入江水流 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 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 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的青年 乍离乡土 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 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 于是只能 仰头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 了 末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语短情长 作品赏析 中心主旨 全诗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写山月更突出心中的思绪 诗人出蜀远行 虽与朋友远隔千里 但情谊依然不改 透露着 海内存知己 天涯

5、若比邻 的意蕴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唐代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 世称杜少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尊为 诗圣 与李白并称 李杜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 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 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疏通诗意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 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 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 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

6、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赏析诗歌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与李龟年的情谊 流露出对开元盛世时期的深情怀念 赏析诗歌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追述今日与友人相逢的季节 暗喻对唐朝由盛而衰局面的感慨 落花时节 包含不少内容 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 作为人生的岁月 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小组探究 1 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 寻常几度又逢 小组探究 2 诗中说 正是江南好风景 那么 落花时节 有什么的特殊含义 答 一语三关 1 自然景色 是眼前暮春时节落花流水春去的无奈伤

7、感 2 国家层面 是由开元盛世的繁荣辉煌转变为安史之乱的凋零衰败 3 个人角度 是杜甫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诗人杜甫与李龟年由年轻的意气风发到垂暮之年的老朽落魄 小组探究 3 联系诗句 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忆往昔 1 2句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叹现实 3 4句 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 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理解训练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 流露的却是对 开元全盛日 的深情怀念的诗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 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的诗句 落花流水

8、的风光 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 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这句诗是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唐代 岑参 715 770 江陵人 唐代诗人 因仕途原因 几度出塞 对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 755年 安禄山起兵叛乱 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年 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 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 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强欲 登高去 无人 送酒来 遥怜 故园

9、菊 应傍 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九日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 勉强 怜 可怜 傍 靠近 接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试译诗文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 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 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中心主旨 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 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 实际构思精巧 清韵无限 是一首言简意深 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唐代 李益 748 829 字君虞 唐代诗人

10、 大历四年进士 初任郑县尉 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名世 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 作者介绍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 沙似雪 受降城外 月如霜 不知何处 吹芦管 一夜征人 尽望乡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受降城 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 中三受降城 此处指西受降城 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回乐烽 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 乐器名 这里指笛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

11、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 意韵深隽 曾被谱入弦管 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 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 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 高城之外月光皎洁 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 诗人偏说它 似雪 月光并非秋霜 诗人偏说它 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 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 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 景中寓情 蓄而未发 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12、在万籁俱寂中 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 这笛声使诗人想到 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 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 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 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 如霜的月地 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 和 尽望 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 烽火台 沙漠 高城 月色 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全诗将诗情 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 非常醒目

13、地点明主旨 令人玩味不已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 三句写声音 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 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色 声音 感受融为一体 意境浑成 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诗作 从多角度描绘了边塞的荒寒及戍边将士 包括吹笛人 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秋词 其一 刘禹锡 唐代 刘禹锡 772 842 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有 诗豪 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 世称 刘宾客 作者介绍 秋词 其一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中心主旨 这首诗爽朗明快 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 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和昂扬奋发的进取

14、精神 前两句是议论 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是写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 将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代 李商隐 约813 约858 字义山 号玉溪生 又号樊南生 与杜牧齐名 两人并称 小李杜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妻子的 当时诗人在蜀 妻子在长安 所以说 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 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 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 忆起与妻子共同剪烛芯的情形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夜雨时的寂寥之苦 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表达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

15、山夜雨时 的愿望 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南宋 陆游 1125 1210 字务观 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他的诗篇多反映当时的政治得失 社会风气 民间疾苦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作者写这首诗时已经68岁 虽然年迈 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 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 于是 在一个 风雨大作 的夜里 触景生情 由情生思 在梦中实现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心主旨 这首诗以 痴情化梦 的手法 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 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 年既

16、老而不衰 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这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 也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潼关谭嗣同 清代 谭嗣同 1865 1898 字复生 号壮飞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 维新派人士 清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害 年仅33岁 为 戊戌六君子 之一 作者介绍 创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14岁 当时他随父亲赴甘肃上任 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特有的壮阔的风景所震撼 欣然命笔 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 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迅速临济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潼关谭嗣同中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中心主旨 这首七绝从高城 秋风 黄河 群山四个方面展示了潼关独特的景象 这首诗堪称诗人的个性象征 形象地再现了一位慷慨任侠 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和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的形象 秋词 刘禹锡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 高昂的进取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刘禹锡字梦得 洛阳人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 诗豪 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