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809526 上传时间:2020-03-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名词解释1 湿度【答案】湿度是指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石、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主要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2 土地【答案】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

2、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3 自然地带性【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4 自然环境【答案】自然环境是环绕

3、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5 地面辐射【答案】地面辐射是指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给大气的辐射方式。由于地表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而,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130微米之间,其最大辐射的平均波长为10微米,属红外区间,与太阳短波辐射相比,称为地面长波辐射。地面的辐射能力,主要决定于地面本身的温度,由于辐射能力随辐射体温度的增高而增强,所以,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地面辐射较强;夜间,地面

4、温度较低,地面辐射较弱。 6 微域性分异【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7 冰川作用【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

5、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8 土壤腐殖质【答案】土壤腐殖质是指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

6、,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二、分析题9 试述大气的垂直分层。【答案】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成分、电离状况及其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层分为五个层:(1)对流层从地面0km 至距离地面818km,其平均厚度12km ,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由于重要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天气、气象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中。(2)平流层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到

7、平流层顶部时气温可接近0;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即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3)中间层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一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4)热成层从距地面85km 至800km 的高空,又称电离层,其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又称电离层

8、,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5)逸散层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10试述水生群落演替的过程。【答案】生物群落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一个群落发育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群落时即发生了群落演替或生态演替。水生群落是指生长在一定水域中彼此相互作用并与环境有一定联系的不同种类生物的集合体。一般水生群落演替包括下列阶段:(1)沉水植物期起初池水较深,湖底没有有根植物,水层中只生长着浮游生物和鱼类,水底有螺蚌等底栖生物。水深约35m,可长沉水植物,首先是先锋植物构成湖底裸地。随着湖底有机物质的积

9、累加快,湖底抬高,水域进一步变浅,继而高等水生植物出现。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强,垫高湖底的作用更强。(2)浮水植物期水深23m时开始出现睡莲等浮叶根生植物。因其叶漂浮于水面,水下光照条件不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原有的沉水植物被推向水较深处。(3)挺水植物期水体继续变浅,水深12m,挺水生植物出现,其中以芦苇最常见。芦苇的根发达,可以使水底迅速增高,形成浮岛。水下土地间或露出,开始具有陆生环境的特点。从沉水到挺水植物阶段,鱼类等典型的水生动物减少,而两栖类、水蛙和蜗牛等动物增多。(4)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水底露出水面之后,成为暂时性水池。干燥季节时,可能全部裸露。原来的挺水植物被湿生草本植物所取代。动物中蚯蚓、蝗虫和一些鸟类成为群落的成员。而后,湿生草本群落义逐渐被中生草本群落所取代,在适宜条件下还能发育到木本群落的顶级期。综上所述可知,水生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11试述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答案】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规律为:(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一、名词解释考研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