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上传人:zha****588 文档编号:120712313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5.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同课异构5.2.2平行线的判定(1)教学设计数学 人教版 中 七年级 5.2.2平行线的判定(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从“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流的能力。(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

2、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三、教学难点: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四、教学教具:多媒体、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六、教学过程:导-学-展-练 (一)导:复习并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如何用平行线的定义及平行公理的推论来说明两直线平行(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如果用平行线定义难以说明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平行公理的推论对条件要求较强,要有三条平行线,且其中的两条分别与第三条平行。你能否运用这两种方法来说明下面这两个问题的道理?如果只有a、b两条直线如何判断他们是否平行呢?说明这两个途径都有

3、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二)学:新授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让学生回忆并叙述上节用三角板和直尺过一点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的过程,你能发现这种画法实际上是画一对什么角相等吗?(让学生观察图形后回答,这两个角是直线AB、CD被EF截得的同位角)。判定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判定公理:1=2 (已知)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练习:1已知154,当 时, ABCD?(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4、的推导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不能从内错角之间的关系或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让学生观察图形分析1与2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方法1,引导学生分析角之间的关系,发现新结论:判定方法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结合图形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述上面的推理过程已知:直线AB、CD被EF所截,1=2,求证:ABCD证明:1=2(已知)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练习:已知:1=A=C, (1)从1=A,可以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2)从1=C,可以判

5、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它的依据是什么? 展:(3)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如图:如果1+2=180 能判定a/b 吗?解:能. 1+2=180 (已知) 1+3=180 (邻补角定义)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练习:已知:A与D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B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ADBC? (4)如图,两条直线b、c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 ,这两条直线b、c平行吗?为什么?解:平行ba,ca(已知)1290(垂直定义)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

6、法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定理的使用格式:ab,ac(已知)b/c(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师生共同总结: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目前共六种方法)方法1:平行线的定义方法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方法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4:内错角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6: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平行。 (5)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解决引言中的问题(三)练:课堂练习:P15 练习1、2、3(四)归纳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7、?你有什么经验与收获和大家共享?归纳如下:1、 平行线判定的方法:6种,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选择;2、 说理过程的严谨;3、 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4、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无)作业布置:P16 习题1-5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新名词: 新观点: 新体验: 新感受: 我将改变我的: 课后反思:(1) 本节课我收了什么? (2)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5.2.2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设计数学 人教版 中 七年级主备人 5.2.2平行线的判定(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及合作交

8、流发现另两个判定方法。(2)会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定两直线平行,初步学会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推理和表述。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地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应用【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

9、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2) 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设计说明:通过做题复习前两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探究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做铺垫。)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2.如图(1)(1) 如果1=4,根据_,可得ABCD;(2) 如果1=2,根据_,可得ABCD;A DB C 1 如图(2) ABCDEF12 34 如图(1) 3如图(2)(1) 如果1=B,那么_;(2) 如果1=D,那么_;(3) 如果A+B=1800,那

10、么_;如果A+D=1800,那么_;先采用探讨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能通过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3)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如图:如果1+2=180 能判定a/b 吗?解:能. 1+2=180 (已知) 1+3=180 (邻补角定义)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简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练习:已知:A与D互补,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B与哪个角互补,可以判定直线ADBC? (4)如图,两条直线b、c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a ,这两条直线b、c平行吗?为什么?解

11、:平行ba,ca(已知)1290(垂直定义)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定理的使用格式:ab,ac(已知)b/c(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师生共同总结:两条直线平行的证明方法:(目前共六种方法)方法1:平行线的定义方法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方法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4:内错角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6: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这两条直线平行。 巩固练习(设计说明:通过形式不同的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

12、的理解,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 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AB CD E12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与DE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E DC FA B3.如图所示,已知D=A,B=FCB,试问ED与CF平行吗? 4.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12345mnlab(四)归纳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经验与收获和大家共享?归纳如下:5、 平行线判定的方法:6种,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选择;6、 说理过程的严谨;7、 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8、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16页习题7 本课小结:我的收获新名词: 新观点: 新体验: 新感受: 我将改变我的: 学生自己记录填写相应的内容并相互交流。课后反思:本节课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