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0712134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四川省成都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讲到这件事,可算文学史上一段伤心事,当时何等轰轰烈烈,想把旁行斜出抬举出来,化为康庄大道,曾几何时,遭逢古典派与普罗阶级的夹击,以致壁垒沉没,队伍哗散,岂不可叹可羞!王健林又在海南搞了个大动作,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地与海口市政府签订协议,投资500亿元在海口市建设全新万达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楼言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

2、其妙,炼词造句独具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价值观的培育具体而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教育部明确提出,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以及犯而不校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A. B. C. D.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据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报道,中国最近掀起的健身热潮,极大地提高了国内外运动服装品牌的销售额。B. 虽然战狼2采取的是美国队长式的英雄主义叙事,但呈现的并不是一个虚拟的故事,而是中国近年来海外撤侨的真实事件。C. 广州大剧院大型原创歌剧马可波罗将于5月

3、16、18、19日在天桥艺术中心盛大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D.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陈老师著述的民国文人出版后,读者反映非常好,陈老师就给我们几个高足寄了一些。B. 你送来的作品,我已认真看了,有几处不妥当的地方,我斗胆加以斧正,现在读来好多了。C. 令爱能在上次的省青少年民歌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全是您悉心指导的结果,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D. 您老是知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我得知忝列门墙之时,心中狂喜。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 补写出

4、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诗经)(2)离骚中表现诗人执着追求理想,即使失去生命也不后悔的名句是:“_”。(离骚)(3)“_,_”这一句,描绘出陶渊明回到田园后看到隐隐约约的村落和袅袅上升的炊烟的景象。(归园田居)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 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丛年轻的绿竹,正在愉快地交谈着:有的希望做江中流的竹排,有的希望做大海中的桅杆,有的希望做不起眼的笔筒,有的希望做精致的竹编6. 下面是某校“荷韵”文学社活动的框架图,

5、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怨歌行班婕妤注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注】班婕妤:名班姬,少有才学,善辞赋,成帝时选入后宫,不久立为婕妤,后为赵飞燕所谮而失宠,幽居于长信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A诗人以团扇自比,托物言志,通过写团扇从“出入君怀袖”到“弃捐箧笥中”的经历,寄托了自己深沉而幽怨的情感。B齐地盛产丝绢,第一、二两句,诗人以新裁齐纨的鲜洁和精

6、美,以及如明月一般的团扇,来喻指女子的品质纯美和容貌皎洁。C诗中第四句,诗人“常恐秋节至”,表现出对时光空逝、人生苦短的隐忧,使诗歌多了一重悲秋的感伤内涵,引发读者共鸣。D诗歌第五句,诗人把团扇弃置于箧笥之中,表现出自己对薄情男子毅然决绝的态度,令人产生对始乱终弃的男子的谴责。E整首诗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颇值玩味,前三句写纨扇之光彩旖旎,后两句写哀叹衰颓,跌宕起伏,令人动容。(2)这首诗刻画出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

7、之说,兼好释典。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 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 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

8、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东台侍郎孙处约将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谒思邈。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太子

9、詹事卢齐卿童幼时,请问人伦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孙当为属吏,可自保也。”后齐卿为徐州刺史,思邈孙溥果为徐州萧县丞。思邈初谓齐卿之时,溥犹未生,而预知其事。凡诸异迹,多此类也。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A思邈以王室多故故:原因B吾方助之以济人济:帮助C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质:(以为)本源D“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方:方正(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_A弱冠,一种成人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并赐以字,以示

10、成年。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轻男女。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主要职掌国子学学生的学业,有的还担当政治咨询及参与祭典的顾问。C方伯,殷周时代的一方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文中方伯指唐代刺史、观察使一类的职务。D牲牢,指牲畜,古代行祭前需先将此类牲畜饲养于牢,故称牲牢。按祭祀者身份地位分太牢和少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孙思邈择时而出。在乱世,他避世隐居,辞不就官;遇明主太宗宣召,才肯接受就职。B孙思邈圆融贯通。主张把自然现象与人体疾病结合研究;处事上主张胆大心细,灵活又有原则。C孙思邈养生有方。九十多岁高龄,然而视力听力还没有衰退,神采奕奕,死后容貌不改。D孙思

11、邈聪明博达。能述前朝事情,犹如亲眼见过;又能预言后事,屡屡验证,非常神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译文:_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译文:_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

12、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

13、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

14、,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