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20711160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辽源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对联合乎格律规范,那是习作阶段的要求。进入创作阶段,从立意到语言,都要有所创新,而不是随大流,人云亦云,陈陈相因。北京时间今日凌晨,世界杯预赛欧洲赛区第六轮瑞典队对战法国队,在关键时刻瑞典队反戈一击,最终以2比1的比分反败为胜。班长让李明在元旦晚会上准备一个独唱节目,李明说:“班长,你这是赶鸭子上架,大家都知道我五音不全,你还让我去出丑?”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5G时代,几大运营商为抢占市场,争相推出各种优恵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

2、文章。对很多南港人来说,随着缴纳的地价税、房屋税逐年增值,那块曾经逢水必淹、毫无价值的土地,竟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宝地。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常常被弄得左支右绌,狼狈得很。()A. B. C. D.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退出控制全球碳排放的巴黎协议,惹来国内外抨击,美国部分州政府更无视特朗普的决定,自组联盟履行协议内容。B. 开征环境保护税,有利于发挥环境治理的协同效应。环境保护税的立法,也增强了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C. 通过赏析经典剧目,学唱经典唱段,了解戏曲常识,使孩子们对戏

3、曲欣赏有了兴趣,戏曲艺术也就有了希望。D. 在很多人的心中,传统菜市场之所以让人留恋,不仅是因为这里能够感受市井民情和生活百态,更主要的是因其能带来生活上的便利。3.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A. 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B. 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C.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D. 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荀子劝学中用“ _ ”说明生无所息,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寄寓哲理,表现出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

4、、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 _ , _ 。”庄子逍遥游中以微小的植物动物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话是:“ _ , _ 。”三、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5.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每处最多不超过30字)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如果我们能使用其他能源,就必然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如果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到那时,全球气温可能不会持续上升,全球也不会再出现灾害性天气。用其他能源不一定就能降低大气中的

5、二氧化碳浓度。_6. 下图是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标识图,请写出主体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候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注】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李蔡:李广之堂弟。芸:通“耘”,笕竹:剖开竹子。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_ A下阕整体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表现

6、了必得朝廷重用的豪迈之态。 B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C“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D“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E“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9.0分)8. 文言文阅读二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 总 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 部 伍寄载欲还

7、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暗夕, 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

8、嗣 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 伯,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

9、A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B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C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 D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暗中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

10、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既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到子高的推扶才得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文帝逃出后,稍稍集合了一些游散之兵,子高将其引进文育军营中,并于次日与张彪作战,张彪败走。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11、等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9.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俗,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莫如说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最初的“俗”,源于人的生存本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生存选择与适应。当人的生存选择与适应“习惯成自然”时,我们就有了“俗”。“积习成俗”便是对“俗”之成因最原初的表述。 “积习”而“成俗”,说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是无需言明的默契也是无需理析的律令。随着人类

12、社会组织日趋复杂且日趋精密,乡民社会的默契需要规范并敞亮为“乡约”,于是“约定俗成”成为“俗”的自觉构建。这种体现出乡民社会“民风世情”的俗,也往往成为“法”的适用基础。中国古人所说“王道无非人情”,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俗,在一定语境中其实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也是人们维护社会秩序的准绳。因此,“约定俗成”之“俗”往往又具有道德“约法”的指向,在我们这个格外看重“名正言顺”的国度尤其如此。荀子正名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这句话让我们联想到“命名”这个词。对一个事物的指称以及进而的评判“合适”与否,可以“约之以命”,也可以以“约”代“命”。这种以“乡约”

13、替以“天命”的方式,体现出荀子“人定胜天”的理念。 无论是“积习成俗”还是“约定俗成”,都说明“俗”是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秉性和价值取向。当外乡人试图与之交往或融入之时,“入乡随俗”就成为一个必要的沟通方式。“入乡随俗”是为着交往和融入的需要去附随某种文化养成;不过随着交往的深入,也有可能变“附随”为“追随”,通过“文化认同”而实现“身份归属”。但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入乡随俗”并不意味着放弃原有的文化身份,“随俗”作为“入乡”的权宜之举,是为着缩短距离感与释放亲和力。 但是,“积习”也好,“约定”也好,“俗”的“群体性”呈现总有其“局限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是空间局限,“时过境迁,

14、物是人非”说的是时间局限。固然,局限性决定了“俗”的特殊性,众多的特殊性又构成了“俗”的多样性并呈现出文化的丰富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适宜某一社会的“俗”,对其余乡民社会可能“不宜”;某一乡民社会彼时之“俗”,也可能在时过境迁后变得“不宜”“俗”的空间“界域”与时间“代沟”在交流之时,既可能交融也可能交锋。 我国作为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古国,作为多民族一体化的文化大国,其最重要的构成特征就是在发展中丰富,同时又在丰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动因是每一个体的“自强不息”,丰富的成因则是个体之间的“厚德载物”,前者意味着“奋发”,而后者意味着“包容”。也因此,“和而不同”成为众多个体保持个体特质又

15、顾及和谐相处的“公约”。“公约”可为更大空域和更长时段的“约定”,成为众多个体超越一己“俗”念、求取“公约”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因超越局限性、特殊性之“俗”而被称为“雅”,如荀子荣辱所言:“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节选自中国艺术报)下列关于“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本文所谈的“俗”并非“俗气”“庸俗”之意,而是指民风民俗;俗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更确切说应是一种文化养成或文化习惯。 B俗,最初是因“积习”而成。后来随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和精密,一定的乡民社会需要规范、透明的公约,俗就依“约定”而成。 C积习成俗表明“俗”是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集体无意识”,也是无需言明的默契和无需说理的律令,而这是日后施行法律的基础。 D俗,有着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不论是“积习成俗”的“俗”还是“约定俗成”的“俗”,都体现着一定乡民社会的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