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20445439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精选多的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推进经济社会两转型经验交流 *市针对煤炭资源枯竭的实际,打转型牌,借转型力,做转型文章,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通过强化理念、 构建平台、提升产业、破解难题,有力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上半年,全市经济逆势上行,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7.4%;全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8%。在中科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市位居全国294个地级市综合增长竞争力第五位。7 月24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在*召开,推广了他们两个转型经验。 开展“三项活动”,强化两个转型理念。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经济转型试点和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以解放思想为转型先导,通

2、过开展“三项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转型共识。针对转型信心不足的问题,开展了“解放思想求发展、坚定信心为转型”活动。市委请专家讲课,解读国务院38号文件,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转型研讨,汇编坚定信心迎挑战、加快发展促转型文集下发,统一了转型认识,坚定了转型信心。针对转型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服务转型大局,优化转型环境”活动。市委、市政府根据各机关部门的职能特点,按照一切思路围绕转型转变、一切措施围绕转型制定、一切力量围绕转型积聚、一切资源围绕转型整合的要求,明确了服务举措和服务标准,营造了政通人和、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转型发展环境。发改委、税务、财政、银行等部门对一些需要审批的转型项目,坚持了深入

3、企业,科学快捷高效服务,有力促进了转型工作顺利实施。针对转型方向、转型思想不明确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明方向、科学转型图振兴”活动。全市共确定两个转型调研课题1667个,1558名干部参加了调研,形成转型调研报告1160篇。市委、市政府充分运用调研成果,制定了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转型方向、转型重点、转型标准和转型效果。按照50年不落后的标准,与北京泛华集团合作,编制了转型战略规划和产业转型规划,为*持续发展描绘出了美好蓝图。 构建“三个平台”,确保两个转型科学运行。构筑了两个转型的组织领导平台。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发改委、财政局等42个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两

4、个转型领导小组,设置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组织、机关部门主要领导为两个转型的第一责任人,要求他们以主要精力抓两个转型工作。市委、市政府设置了两个转型专题会议,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成员建立了两个转型联系点。这两年,共召开专题会议25个,研究论证决策和解决两个转型中的重大问题140多个;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和外出学习考察共计70多人次,形成政策性的意见建议150条。构筑了两个转型工作机制平台。根据两个转型工作的实际需要,创建了两个转型工作会议制度、工作协调调度制度、现场办公制度、指导检查制度、跟踪问效考评制度、干部政绩考核和干部考核制度近百个,确保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

5、部和行政机构都以主要精力想转型、谋转型,围绕转型出政绩、求进步。针对阻碍转型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清理和整治,已废止不适时宜的规章制度72项。构建了两个转型的资金保障平台。要转型,资金是主要保障。他们坚持招商引资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注重利用境外、域外资源,把资金状态上升到资本状态,目前,外来投资和民间资本占转型项目总投入80%以上。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融资瓶颈问题,向国家开行争取转型资本金10亿元左右,从中国银行*分行获得100亿元意向性融资额度。麦达斯等企业获得了中国进出口银行20亿元贷款支持,金刚水泥重组后融资30亿元以上,确保他们转型的顺利实施。 升级“六大产业”,建设两个转型支撑体系。转

6、型前,*市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有的产业国家已经不再支持。国务院38号文件出台后,他们及早调整了落后的产业结构,重点培育了“六个接续替代产业”,即以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以动力电池、磷酸亚铁锂材料、超高性能隔膜纸、生物发电为先导的新能源产业;以博大制药、德春米业、巨峰生化、金翼蛋品为骨干的生物健康产业;以选矿机械、汽车零部件、建筑塔机等小企业集群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以金刚集团、鑫达铸造为支撑的冶金建材业;以东北袜业、得亨纺织为核心的纺织袜业。为推进这些产业快速发展,这几年,全市实施立市型、税源型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683个,投资超过700亿元,

7、年均递增166%。特别是去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后,进一步加大了转型工作力度和项目推进强度,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6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现在,六大接续替代产业已经成为*的新兴强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经济贡献率和财政贡献率明显提升,去年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转型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特征的发展支撑体系。 第二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 决定 (2014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

8、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本文 来自好范文网wWw.HAoWORD.Com)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切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浙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近年来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

9、我省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特征的新变化,在一定时期内我省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减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面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解决当前我省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对未来各种

10、压力和挑战、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切实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责任感,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2)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国际竞

11、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推动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跨越、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迈进,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3)基本原则。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把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基本目标。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努力确保即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着重在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调整结构作为主要途径。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大力推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建

12、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加快提升浙江经济整体素质。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提高技术、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的贡献率,加快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再创浙江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改革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结合,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行有 1 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 (4)主要目标。力争

13、到2014年,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这方面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全社会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均比2014年增长一倍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以上,科技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水平有较大提高,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基础。 调整产业结构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

14、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6和32,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取得重大突破。耕地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确保“十一五”期间下降20%和削减1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化水平超过60,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速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力推进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一

15、体化,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筑现代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5)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改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工业支撑的状况。紧贴工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产业,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左右。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和专业市场,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社区服务等各类生活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引导和支持服务业集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各类软件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服务外包,促进中心城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杭、甬、温三个中心城市(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超过50。积极推动服务业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服务业市场体系,优化服务业组织结构,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以及优势企业,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6)加快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变我省工业主要处在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加工环节的状况。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