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120418506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试行——预防部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 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预防部分修订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药专家修订,供各地参考)一、中医药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基本原则 1根据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和经验,预防疾病主要是在日常 要注意养生保健,合理饮食,劳逸适度,增强体质。 2在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的基础上,在疫病流行地区,对接触或可疑接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乾的及易感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中医药预防方法和措施。 3在应用中药预防时,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人选择中药预防处方。 4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5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

2、5天。 6服用中药预防处方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中药预防处方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不要轻信所谓秘方、偏主、验方,应由执业医师开具处方使用预防中药。 二、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参考中药处方 1处方一 主要功能:益气化湿,清热解毒。 药物组成:生黄芪10克、败酱草15克、薏苡仁15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2处方二 主要功能: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药物组成:鱼腥草15克、野菊花6克、茵陈15克、佩兰10克、草果3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3处方三 主要功能:清热解毒,散风透邪。 药物组成:蒲公英15克、金莲花6克、大青

3、叶10克、葛根10克、苏叶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4处方四 主要功能:清热解表,疏风透邪。 药物组成:芦根15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5处方五 主要功能: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药物组成:生黄芪10克、白术6克、防风10克、苍术6克、藿香10克、沙参10克、银花10克、贯众6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6处方六 主要功能:益气宣邪,解毒化湿。 药物组成:太子参15克、贯众6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苏叶6克、葛根10克、藿香10克、苍术6克、佩兰10克。 用法:水煎服,日服一剂。 三、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药汤剂

4、的煎、服方法 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约23公分,中火加热至沸腾后,小火加热15-20分钟,倾出药液。每剂煎煮2次,将两次煎煮药液混合后,分两次饭后温服,服用量每次不超过200ml。 处方中的薄荷、藿香、苏叶应在药液沸腾后加入共煎。 附件 预防非典型肺炎 有关中药制剂技术指导意见工艺和质控标准非典预防汤剂1号 处方生黄芪 100g 败酱草 150g 薏苡仁 150g 桔梗 60g 生甘草 30g 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8倍,浸泡30分钟后,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煎煮1小时。合并二次煎液,趁热用4层纱布滤过,加水至总量3000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1);或合并二次煎液,趁

5、热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800-850ml,取上清液用4层纱布滤过,加水至总量1000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2),混匀,灌封,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放置有沉淀;味微苦。 检查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01;浓缩汤剂应不低于1.02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 A) 功能与主治益气化湿,清热解毒。用于预防非典型肺炎。 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用时摇匀。非浓缩汤剂,一日两次,每次150ml;浓缩汤剂,每次50ml,用两倍量热开水稀释后服用。 有效期(1)3天(非灭菌普通包装);(2)7天(非灭菌真空包装);(3)15天(灭菌汤剂) 贮藏 密封,阴凉处存放,建议0-10贮藏。 说明书非典预防

6、汤剂1号 本品依据卫生部非典型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推荐的预防“传染性非典肺炎”中药处方制成。 药品名称非典预防汤剂1号 性 状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放置有沉淀;味微苦。 处方组成生黄芪、薏苡仁、生甘草、败酱草、桔梗。 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用时摇匀。非浓缩汤剂,一日两次,每次150ml;浓缩汤剂,每次50ml,用两倍量热开水稀释后服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为健康人群预防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使用; 2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3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服用。 4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5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6对本品处方中的

7、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7过敏体质慎用。 贮 藏密封,阴凉处存放,建议0-10贮藏。 产品批号 煎制日期 有效期 煎制单位 地 址: 邮编: 电话号码: 工艺和质控标准非典预防汤剂2号 处方鱼腥草 150g 野菊花 60g 茵陈 150g 佩兰 100g 草果 30g 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8倍,浸泡30分钟后,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入水6倍煎煮1小时。二次煎液,趁热用4层纱布滤过,加水至总量3000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1);或合并二次煎液,趁热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800-850ml,取上清液用4层纱布滤过,加水至总量1000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2),混匀,灌

8、封,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放置有沉淀;味微苦。 检查相对密度 应不低于1.01;浓缩汤剂应不低于1.02(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 A)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用于预防非典型肺炎。 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用时摇匀。非浓缩汤剂,一日两次,每次150ml;浓缩汤剂,每次50ml,用两倍量热开水稀释后服用。 有效期(1)3天(非灭菌普通包装);(2)7天(非灭菌真空包装);(3)15天(灭菌汤剂)。 贮藏密封,阴凉处存放,建议0-10贮藏。 说明书非典预防汤剂2号 本品依据卫生部非典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推荐的预防“传染性非典肺炎”中药处方制成。 药品名称非典预防汤剂2号 性 状本品为

9、棕褐色液体;放置有沉淀;味微苦。 处方组成鱼腥草、茵陈、草果、野菊花、佩兰。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湿化浊。用于预防非典型肺炎。 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用时摇匀。非浓缩汤剂,一日两次,每次150ml;浓缩汤剂,每次50ml,用两倍量热开水稀释后服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为健康人群预防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使用; 2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3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服用。 4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5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6对本品处方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7过敏体质慎用。 贮 藏密封,阴凉处存放,建议0-10贮藏

10、。 产品批号 煎制日期 有效期 煎制单位 地 址: 邮编: 电话号码: 工艺和质控标准非典预防汤剂3号 处方蒲公英 150g 金莲花 60g 大青叶 100g 葛根 100g 苏叶 60g 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8倍,浸泡30分钟后,煎煮1.5小时,第二次加入水6倍煎煮1小时。合并二次煎液,趁热用4层纱布滤过,加水至总量3000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1);或合并二次煎液,趁热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800-850ml,取上清液用4层纱布滤过,加水至总量1000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2),混匀,灌封,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放置有沉淀;味微苦。 检查相对密度 应不

11、低于1.01;浓缩汤剂应不低于1.02(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附录 A)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散风透邪。用于预防非典型肺炎。 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用时摇匀。非浓缩汤剂,一日两次,每次150ml;浓缩汤剂,每次50ml,用两倍量热开水稀释后服用。 有效期(1)3天(非灭菌普通包装);(2)7天(非灭菌真空包装);(3)15天(灭菌汤剂)。 贮藏密封,阴凉处存放,建议0-10贮藏。 说明书非典预防汤剂3号 本品依据卫生部非典肺炎防治领导小组推荐的预防“传染性非典肺炎”中药处方制成。 药品名称非典预防汤剂3号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液体;放置有沉淀;味微苦。 处方组成蒲公英、大青叶、苏叶、金莲花、葛根

12、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散风透邪。用于预防非典型肺炎。 用法用量口服,饭后服用,用时摇匀。非浓缩汤剂,一日两次,每次150ml;浓缩汤剂,每次50ml,用两倍量热开水稀释后服用。 注意事项1本品为健康人群预防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使用; 2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3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服用。 4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5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6对本品处方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7过敏体质慎用。 贮 藏密封,阴凉处存放,建议0-10贮藏。 产品批号 煎制日期 有效期 煎制单位 地 址: 邮编: 电话号码: 工艺和质控标准非典预防汤剂4号 处方芦根 150g 银花 100g 连翘 100g 薄荷 60g 生甘草 50g 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加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