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6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20267839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6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6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6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68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研题库一、名词解释1 经济基础【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2 “两个必然”【答案】“两个必然”指的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

2、成为现实。 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

3、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4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

4、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兔。 5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答案】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其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

5、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下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6 生产方式【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7 上层建筑【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6、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具体是: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8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答案】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7、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简答题9 简述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答案】(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

8、主体的人是有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物质实体。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这种能力的发挥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人不仅能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求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地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的形式可以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2)客体则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

9、行的动态过程。(3)认识的主体和客休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4)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

10、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10有人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 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析此观点以及对待利益和理想的正确态度。【答案】(1)对此观点的评析: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先进的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促进作用; 落后的错误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起阻碍作用。理想、前途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属于意识的范畴,利益、金钱是人们的物质利益的关系,属于社会的物质范畴。因此,理想和利益、前途和金钱的关系属于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两者既有一、名词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