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

上传人:【**** 文档编号:120261857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危机、变法与革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辛亥革命复习建议民族危机通常是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出现的前提,在复习这一阶段内容时,可以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放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所带来的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思考,以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复杂历史现象。 近代化是衡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量尺,以此衡量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能够发现国人向近代化迈进的步伐: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意味着中国人对近代化的认识已经到了制度变革层次。无论清廷当局,还是资产阶级,均选

2、择了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意味着政治近代化已成为共识。在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中,康有为试图调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平等思想和西方近代民主文化之所长,并主张五权宪法。二者都考虑到了中国国情,相比较而言,孙中山的思想更具创新性。知识清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起止时间18951898年18941912年时代背景甲午战败, 加深; 破产,人心思变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后,清政府空前孤立领导派别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与 相结合三民主义政治主张 组织强学会、保国会兴中会、中国同盟会主要活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历史意义掀起了近代中国

3、第一次 潮流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 发展扫除障碍参考答案: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维新派,西方政治学说,君主立宪,思想解放,皇族内阁,革命派,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考点聚焦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背景1.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2.1900年春夏间,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危及列强在华利益。(二)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三)参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四)过程:1.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于廊坊、杨村受阻。2.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8月,攻陷北京,攻陷北京后烧

4、杀抢掠。(五)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1.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经济更加凋敝。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形成“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华的大本营。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解除清政府保卫首都的国防力量;将清政府置于外国武装监督下,便于帝国主义镇压人民反抗。惩办反帝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对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便于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修订商约便于列强扩大对华经济

5、侵略力量。2.特点:以政治、军事手段维护在华利益。(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目的: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典型例题】1、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

6、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解析:图片有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的国旗,所以这些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是中英两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答案:D2、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B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C列强驻军京津地区D拆

7、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符合材料“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故A项正确;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列强驻军京津地区、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只能反映列强获取权益,不能体现题干中的核心依据,故B、C、D项错误。答案:A考点二、辛亥革命(一)历史背景1.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剧。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目的:挽救清朝统治时间:1901年开始措施:改革官制: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改革兵制:编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励留学保护奖励工商业:19051909年,

8、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是中国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作用:客观上体现了近代化趋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未脱离中体西用的窠臼。另外,新政增加捐税,激化阶级矛盾。预备立宪原因:遏制革命形势;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的推动。过程:1905年,载泽等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廷宣布以9年为预备期,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效法日本宪法,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皇帝,一定程度上认可人民权利和政治地位;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影响:“皇族内阁”激起立宪派和汉族官僚的不满,立宪派分化,汉官离心,加速清朝灭亡;革命党趁机发动革命。3.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4.

9、收回利权的斗争和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二)辛亥革命的准备1.思想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原因: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留学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指导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论题: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意义:进一步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推动革命高潮到来。2.组织准备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领导人:

10、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地位: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同盟会的建立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时间:1905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纲领:驱除鞑虏(满洲贵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地位: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纲领准备:三民主义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也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含义: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地位: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

11、决的政权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意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4.武装准备1895年广州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占领武昌后建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南方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

12、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1912年春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主权在民”原则。国内民族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启蒙思想的主张,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四)辛亥革命的结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1.原因:清廷任命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13、大臣,主持军政。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替袁世凯撑腰。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2.过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篡夺辛亥革命成果。(五)辛亥革命的功绩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翻“洋人的朝廷”,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注:对辛亥革命成败的认识对比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4、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制度“有名无实”,社会性质未变短暂的“春天”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典型例题】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解析:根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A2、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辛亥革命这一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