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2026067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入世十年汽车的发展、变化与展望经过一轮殊死谈判,在历经多年艰辛后,中国这个昔日战胜国终于走进了自己的婚姻殿堂,这个时刻无疑是振奋人心的,伴随着申奥的光华,来之不易的 WTO 申请谈判最终宣告结束,所有中国人都为之欢呼雀跃,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了 WTO,从此正式成为其中的一员。然而,此时的人们忧心忡忡,加入 WTO,我们到底能得到什么,毫无疑问,机遇与挑战并存,那就要看我们如何来应对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游戏,那么,入世十年,国内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革呢?入世十年,发展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那么,在这十年时间内,汽车行业有何变化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随着关税下降,进口车大

2、幅降价,国产车价格也不得不随之下调。中国轿车的低端市场就此启动。中国的轿车工业进入快车道,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1 年我国明确提出形成 2-3 家有较强国际竟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入世后,面对国际竟争的压力,依照市场规律而非行政命令引发的兼并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汽集团持股韩国大宇 10%;一汽兼并天汽,控股四川旅行车制造厂,进而与丰田联手;上汽通用作为一家合资企业以 50%的股权重组烟台大宇,创造了国内汽车兼并的新模式广州、沈阳、南京、重庆、北京、宁波、哈尔滨等一批独具实力和特色的轿车基地与一汽、上汽、东风三大汽车集团比翼齐飞,形成了 3+N 的新格局。2007 年末,上汽和南汽在国家

3、发改委的主持下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上南合作”促成了中国汽车巨无霸的产生,中国第一个接近 200 万辆能级的大型汽车集团已经浮出水面。 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在快速提升,特别是私人轿车保有量增长迅速,说明私人购买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推动力,但平均每 100 人才拥有 2 辆汽车,与发达国家平均每 3 人拥有 1 辆汽车相比,说明中国汽车工业蕴涵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由于有需求支撑,这个速度是可持续的。现在我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 1000 美元,居民消费结构正在从万元级向 10 万元级过渡,主要消费品是汽车、住房以及通讯教育等。尽管我国现在的人均收入在发展中国家还排在中下水平,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4、,可以预计的是居民的购买力还将不断增强。中国的私人消费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主要推动力,与此相印证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品种构成中,轿车大约占 60%。轿车比例继续提高,卡车与客车比例继续下降,符合国际汽车市场的发展规律。2006 年轿车比例已经达到 6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9 年中国汽车产业出现 40%的增长,这其中政策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除购置费影响之外,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也发挥了作用。2009 年 10 月 20 日,本年度汽车市场第 1000 万辆汽车下线,从此中国步入千万辆汽车俱乐部,一举打破了世界汽车市场美日双雄并立的局面,发展为中、美、日的“三国演义”。2009 年 1 月

5、 11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09 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为 1379.10 万辆和 1364.48 万辆,同比增长 48.30%和46.15%。同比增长创历年最高,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汽车产销居世界第一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对其他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二是国务院强有力的措施,依靠内需和消费拉动经济,使得 2009 年中国汽车产业平稳较快地增长。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现在中国只是汽车大国,还不是汽车强国,主要原因是中国现有人均汽车保有量低和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成为中国突破瓶颈的当务之急。因此,中国距离汽车强国还有很长一段

6、路要走。自 2002 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开始迅速攀升,并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到 2009 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结束了由福特公司开始的美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汽车统治地位。不仅如此,2009 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日本和美国的总和,自 2006年以来,由日本汽车工业保持的世界第一的位置,在 2009 年也被中国取代。2010 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我国汽车工业延续 2009 年发展态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汽车

7、产销快速增长,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市场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2011 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平稳增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积极推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出口高速增长,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汽车产销量月月超过 120 万辆,平均每月产销突破150 万辆,全年汽车销售超过 1850 万辆,再次刷新全球历史纪录。中国汽车产业作为世界汽车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黄金期,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过程,正在逐步实现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全球汽车工业将向中国和一些新兴经济体进一步转移,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仍是

8、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发展快,而且汽车消费需求变化也快,这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将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自主品牌将完成从“中国制造 ”到“中国创造”的发展过程。预计未来十年,我国汽车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 7.1%,到 2020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有望占据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将是美国市场销量的两倍左右。中国汽车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财经作家吴晓波近期对中国经济近景做了分析,他认为 2012 年将出现每四年一次的经济低谷,原因如下:实体经济萎缩、楼市车市低迷、人民币被迫上升、物价上涨。且不论观点正确与否,的确,相比中国车市去年的热火朝天,即将过去的 2011 年显得冷清许多。

9、今年四季度销售不容乐观据全国乘联会秘书长饶达预计,今年四季度中国车市可能出现负增长,全年增幅可能回落至 5%以下。车市萎靡的增长状态,也许是年初各大车企始料不及的,而这背后的原因,显然是鼓励政策退出、北京治堵、油价频繁上涨以及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许他的观点过于悲观,但另一项调查数据则显示,有很大比例的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接下来的汽车市场。盖世汽车网最新一期的业界调查(调查时间 10 月 18 日至 24 日)结果反馈未能给出市场积极信号。在参与线上调查投票的 2153 位业内人士中,所占比例高达 39%的人士一致认为,四季度国内车市的增长幅度仍将会在 1%-5%这一区间徘徊;更为悲

10、观的 23%的人士则认为四季度车市整体将现负增长;相比之下,认为四季度市场增幅将达到 5%-10%甚至10%以上的乐观人士只占到参与本次调查总人数的 27%和 6%。发展潜力仍巨大但不管怎样,这些并不妨碍中国车市的前进步伐和各大车企的扩产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六大整车制造商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在 2015 年的总产销目标已经超过 2800 万辆。而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华晨和江淮六大自主品牌在2015 年的总产销目标同样达到了 1200 万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汽车企业全部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到2015 年,中国将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 4000 万辆年销量,这个数字是目前

11、的两倍。企业的计划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方方面面的思考后谨慎制定的。制定这种看似“大跃进” 的目标实际上是有事实依据的。对比全球发达国家汽车市场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汽车市场几乎还处在成长的初期,是“ 朝阳” 产业。截至 2011 年 8 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 2.19 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 1 亿辆大关,占机动车总量的 45.88%。如果减去农用车,我国汽车保有量实际上只有 8000 万辆左右,略高于日本的 7500 万辆汽车保有量,不到美国 2.85 亿辆汽车保有量的三分之一。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千人汽车保有量为 120 辆。而中国目前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

12、54 辆,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12 回归理性中国汽车市场经过连续两年的爆发式增长,进入调整期回归理性是正常现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今年车市虽然减速,但并不表示国内车市进入了下行通道,而是一种回归常态,不会再出现猛增猛减的行情。增长率虽然回落,但中国仍是全球第一汽车产销大国。按经济学上的估计,在汽车发展阶段,汽车产销量增速应该是GDP 增速的 1.5 倍,如此算来, “十二五” 期间中国汽车产业将会以年均 10%-15%的增速发展。而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十年汽车产销量增速是 GDP 的 2.4 倍。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尤其在二三线城市,依旧存在巨大的消费潜力。或许从明年开始,中国车市将告别忽冷忽热的时代,走入一条理性发展的道路。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王书凡(1112231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