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0210150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刘宗周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2、”,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

3、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

4、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材料二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一就人身

5、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

6、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材料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要理解孔子之学,

7、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8、,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

9、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3.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人道迩: “迩”读作r 意思是“近”B. 服膺:

10、 “膺”读作yng 意思是“反对”C. 中肯: “中”读作zhng 意思是“适合”D. 皓首穷经: “皓”读作go 意思是“白”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5. 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 D

11、2. B 3. A 4. C 5. B 6. 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本内容,理解文意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理解文意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

12、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错,原文说“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不废诵读,不倚诵读”不是不赞成诵读圣贤书,而是要求学既不能废弃读书,也不能完全倚仗读书。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错误,原文是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这

13、句是说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不是“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和实词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常用排除法。B“膺”读作yng,意思是“胸”。C“中”读作zhng,意思是“适合”。D“皓”读作ho,意思是“白”。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C项,原文“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而不是选项说的“天生的心性与品质”。故选C。【5题详解】本题

14、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语段,抓中心词句,把握语境。本题中,空格前的语境是“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空格后的语境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提示抓住学习关键时期的重要性,比较四个选项,B项,“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说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从而强调学习要抓住学习关键时期。A项,“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知识;C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说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D项,“学然后

15、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说学习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归纳、概括的方向,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答题任务是“概括”,答案内容要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回到文本里筛选概括整合:材料一中可从有关信息筛选出“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可以提取概括归纳出答案。材料二主要从“时”的角度谈学习,比较好概括答案。材料三“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得出。【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