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20157063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蚌埠市(田家炳中学、蚌埠五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解答题(共12小题,满分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

2、:“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

3、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

4、“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注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1. 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

5、项是A. “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C. “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D. “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2. 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A. 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B. 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C. 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D. 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

6、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B. 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C. 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D. 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义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解答这类题目要首先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然后认真阅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

7、示,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将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排除干扰项。B项“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 “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可知,主要功能应该有两种: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D项“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错误,由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

8、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可知,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有“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D项不属于。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B项“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可知,“

9、断段谐音”不是原因,而是解释的方法,根本原因应该是“因断桥不断”。故选B。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种树魏金枝屋前的小天井里,有两块泥地,本来种着好几样花木:三株冬青,一株杜鹃,两丛竹。对这几样点缀品,曾产生过一些兴趣。如在月夜,有些树木的影子,参差地映到房里,而晴和的日子,也有些小鸟,在树上啁啾。尤其大热天,孩子可躲在树下玩,晒不着太阳。久而久之,竟慢慢地产生了厌倦。尤其是我太太,她总说这房子的光线太差,老是绿暗暗的,分不出朝晚,辨不出昏晓,连缝一个纽扣,也得费尽眼劲。最主要的还是晾晒问题,孩子们是排泄专家,天天总有些尿布衣裤要晾晒,可树木挡住了太阳,挡住了晾竿。一到春天,它们还要尽力将枝

10、伸展开来,进而要拱破玻璃,大有闯入居室的样子。再过一时,又是黄梅天,整天下着牛毛雨,孩子们的小便也跟着竞争似的,越密越多,尿布衣服供不应求。唯一的办法,只好在房里搭着竹竿阴晾,便如万国旗般,飘飘荡荡。水滴固然免不了,而尿味着实难闻。至于蚊子,也是从那些树木下孕育出的,追根问底,自然得怨怪那几株花木。大概也是一个雨天,我像落汤鸡似地逃回了家,换了衣,躺在藤椅上息力。忽然,一滴尿布上的水滴,正巧滴在我的鼻梁上,我只嫌恶地抹去换了座位,第二个水滴,又滴在额上。这把肚里的陈年老火升了上来,我顺手拿了把菜刀,冲出去,对准大一点的冬青,狠命地砍了几刀。刀是钝的,不能猛地砍下去,可树枝上的水滴,淋了我一身。

11、我真恨透了,加足了劲,心想一下子砍光天井里所有的花木。但结果更坏,因为刀卷了口,从树皮上滑了去,有几下,甚至滑到脚边,擦伤了皮肤。太太出来了,看见我那副光火的呆劲,怕我会砍断自己的脚,连忙夺了刀,坚决地说一等天晴,她就借把快刀,将所有树木,砍个精光。过了黄梅,天晴了,猛烈的太阳,有时也从枝叶间溜进房内,我们的心情,也好似开朗了些所以砍伐的计划,也就没有进行。来了个秋季大霖雨,又潮湿,又闷热,然而室内,又不得不晾满了尿布,水滴也照常滴沥。哪知天遂人愿,一夜大风,竟把那最大的一株冬青连根拔起。旁边的两株冬青,两丛竹,一株杜鹃,大抵淹了水,也都枯萎下去,接着都死了。当砍到最大的死冬青,我就发觉冬青的

12、枝原来还交叉着另一株树木的枝丫,是一株法国梧桐。它,原来被冬青茂密的枝叶遮蔽着,乎无法露出真面目,而现在,它既不受风灾,也不受水灾,才侥幸地生存下来。大概由于一点怜恤吧,我就将这受害者留着,心想,它可以舒畅地生活了。虽然这样,然而它靠着墙,很难自由地伸展它的枝干。它只得像负隅的野兽般,将背脊贴住墙,它的枝叶,则如驼背的老人,向前伛偻,必须吃力地支持自己,才能免于颠扑。而同时,砍去了树木,自然多了些光明,也有晒晾的地方,然而一少了它们,又觉得太寂寞了,没有鸟声可听,月影可看。大概我们自己也是生物吧,往往多了一个生物,有时觉得多一份麻烦,但一旦少了一个,又会觉得寂寞,真是人类可笑的矛盾。偶然的一天

13、,我又习惯地窥视天井,看见那方泥地上,笔直地插着两三块劈开的柴片,我断定,是孩子们在天井里玩,把柴片当为旗杆之类插在那里。有一天晚饭的时候,我又探头看天井,忽然看见木片拔去了,换上三根鹅毛,插在原地。“鹅毛,哪里来的鹅毛?”我终于问了。“是的,鹅毛,后门对家杀了鹅,她就去要了来。”“我是问,谁把它插在地上的?”妻子终于笑了,她指指身旁的孩子。“这呆子,”她说,“她要种出许多鹅毛来。”“那么,那些柴片,也是你插的?”我问,“长些柴片给妈妈烧饭吧?”她皱起眉,认真地答道:“不,那是长出树来的。”“可是你又拔了它!”“它不长,长了也会给你砍去的。”她抗议着,“现在我种鹅毛了,让它笔直地长上去,长上去

14、,长得天那般高,你就砍不着它了。”自然,鹅毛不会在泥里生长起来。然而我不想辜负孩子的幻想,植树节的当口,去买几株容易长大的杨柳,种起来。仍使月夜,有点参差的树影可看,有几只小鸟来树上啁啾,孩子们仍能在树下玩,而那躲在墙边的法国梧桐,也可多几个伴。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树”展开,由砍树到种树,又交织着“我”由爱树到厌树,继而恨树,最终回复到爱树,情节浑然一体,且跌宕起伏,曲折有致。B. 在砍伐“大有闯入居室”的冬青时,那株以为会强壮起来,没想到依旧是柔弱的梧桐,勾起了“我”的怜悯之心,同情弱者,是“我”想种树的一个感情因素。C. 没有了树木,

15、也就没有了鸟鸣月影,与开篇庭院的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让“我”认识到砍树行为的错误,呼吁人们要爱树植树,保护自然。D. 激发起“我”种树想法的是孩子的愿望:插下几块柴片,期待长出一片绿荫;种上几根鹅毛,以为能长得天一样高,孩子的言谈举止虽然可笑,但引人深思。5.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一家人的形象性格特征。6. 文章题为“种树”,可通篇重在写“砍树”,只有在篇末才写到“我”想种几株树,这样安排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我”的迂拙、善于自省:砍树时的窘态砍树后的反思;妻子的贤惠、体贴:防止“我”受伤,妻子抢夺“我”手里的钝刀;孩子的执着、天真:插了柴片,又插鹅毛,希望鹅毛长得天一样高。 6. 砍树即无树,种树即有树,文章将无树与有树的情景、感受,形成强烈的对照.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和生物界一样,是相争相容、互为依存的。文章实写“砍树”以及“砍树”之后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种树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种树的情节.行文自然,文章在篇末再写种树,并虚写了种树后的图景,给读者留下了充分地想象,比具体描写种树的艰辛与乐趣更具有艺术魅力。【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