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20079139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重点把握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阿西莫夫全名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阿西莫

2、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二、阅读第1-5段,思考:早已经是机器人时代了,可作者为什么还是以与2155年很不相匹配的、过时的纸质书来作为开头的“情节道具”?作者故意把人们很熟悉的纸质书定得很奇特、陌生,刻意表现已经被人们忽略的阅读纸质书的感受。这样的写作安排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疏离感,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迅速切入“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从而奠定了全文的结构基础。三、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1)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2)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3)老师是

3、真人。四、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现在学校的老师是真人;未来“机器学校”的老师是机器人。第二课时一、本文以玛琪和托米的对话(语言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并以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思考:本文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1)本文人物的语言合乎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能展现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玛琪和托米的语言都非常符合从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的孩子的特点,他们既急于对自己的见闻做出判断,又充满了疑惑和未知。年长的男孩托米比较“酷”,他的语言有着一种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语气,始终把握话语的主导权,甚至有时

4、会语带讥讽,从托米的语言中,可见一个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颇有主见的男孩形象。玛琪比托米小,她的语言中多有疑惑、不解和好奇,她的知识面不如托米广,也不太愿意质疑自己所处的现实,在和托米的对话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看起来像个比较“乖”的女孩。但她的内心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并缺乏主见。(2)本文人物的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文中对话很注意表现孩子的语气,如;“多浪费呀”“当然聪明啦”“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我没说我不喜欢”;这些充满孩子气的感叹、辩驳、“威胁”和“妥协”,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孩子之间的“对话现场”。(3)本文语言对话暗示出了作者的某些思考。相比于玛琪

5、,托米更了解“过去的教育”,也有着更冷静地判断。在托米身上,透露了作者的某些思考和“反讽”的态度,比如他对纸质书读完就扔掉的评价,对真人老师“只不过给孩子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的评价,虽然是片言只语,虽不免流于“极端”,却也在提醒读者:“过去的教育”可能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二、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问题:现在的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想象:我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对每个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各种测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积累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等。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具体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人才。三、布置作业1.做课后作业。2.熟读课文。3.你对科幻小说有什么看法呢?说一说吧。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尤其在把握课堂方面,课堂随机性强,时间掌握不好。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积累,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让课堂更能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